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挺起不屈的脊梁—云南宁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见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

    11月底,驱车沿磨思公路赶赴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沿途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房场面,几乎每顶救灾帐篷旁,都有一座崭新的房子在不断长高。

    今年6月3日,宁洱发生6.4级强烈地震,波及普洱市9个县(区)的80多个乡镇,为云南省近10年来震级最高的地震之一,有53.6万人受灾、36万间民房受损,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8万。怀着对人民极度负责的精神,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半年时间过去了,普洱市这颗“绿海明珠”已渐渐拂去尘垢,再现光彩。

    “老百姓有困难,党和政府比谁都急!”

    “挺起不屈脊梁,建设美好家园”,踏进宁洱镇新平村重建现场,醒目的大标语映入眼帘。

    宁洱县委书记杨亚林告诉记者,6月3日地震刚过,党中央、国务院的殷殷关怀就到了边疆。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过问灾情,并批示要求向灾区提供帮助,使灾区需转移的群众都得到妥善安置。6月5日,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赶赴灾区,踩着瓦砾慰问群众,检查抗震救灾工作。

    民房建设,是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7月6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宁洱县召开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现场办公会,提出两大任务:2008年春节前完成民房恢复重建;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灾区恢复建设。

    “温总理到宁洱时,还抱过我家小孙女呢!”望着已建好一层的新房,新平村村民邓志德乐得合不拢嘴。邓志德今年64岁,经历过几次地震,但这次不一样——“以前房子震倒只能自己建起来,现在政策好,老百姓有困难,党和政府比谁都急!”

    邓志德说,盖新房要花10万多元,政府给的地震补贴、防震资金、沼气池建设补助等差不多有4万元,自己又从信用社借了4万元贴息贷款,再加上家里的积蓄,资金问题解决了,春节前搬进新居没问题。

    “重灾多补,轻灾少补,无灾不补”,3.57亿元的普洱市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资金,以受灾程度为主要依据,实行城乡居民同等待遇,并对倒塌和重损民房给予重点补助、对受灾的城乡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等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对无法自行安置的城区特困户和临时周转户,宁洱县投资700余万元,为他们建设503户简易房。为了房屋需重建的城区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也能迁入新居,宁洱县正加紧建设500套廉租房和480套经济适用房,保证明年春节前派上用场。

    恢复重建现场,就是党员干部经受考验的战场

    “确保明年春节前灾民百分之百搬入新居,是硬任务、死命令,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检验。”11月30日,在普洱市灾后重建推进会上,市委书记高旭生斩钉截铁地说。

    宁洱县往年一年消耗红砖3000万块,如今半年就要1亿多块,剧增的建材需求如何满足?今年雨季一直持续到11月初,雨量比往年多两成,下一天雨,泥泞的道路要三天才能晒干,工期进度怎么保证?

    困难挡不住普洱恢复重建的步伐——雨季建材进不了村,政策可以先入户。建房备选方案交给群众,补助和贴息贷款标准广而告之,项目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到户,采购人员备好建材,只等雨水一停就开工。

    “先民建,后公建”,普洱市集中人财物先保民居重建。市内建材企业开足马力,同时引进一条年产2400万块的免烧砖生产线,三条年生产上亿块的页砖生产线,采购人员还奔赴其他州市,保证宁洱建材的供应。政府和企业签下协议,将红砖、免烧砖按直销价供给重建户。

    恢复重建现场,就是党员干部经受考验的战场。领导干部一级级挂钩担责,工作按“倒计时”展开。宁洱县派出300多名工作队员进村包组,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包片巡查,保证建房质量。县政协下派干部于昆琳和王莉,在同心村勐海田辛苦了3个月。

    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先建帮后建,带头作用看党员。共产党员罗家芝主动让出自家承包地21亩,给易地搬迁安置的群众作宅基地;为拓宽道路,宁洱镇太达村党总支书记郭炳光第一个拆掉了自家大门、围墙和侧房……截至11月27日,普洱市地震灾区八成多民房已修复加固,151家重建户喜迁新居。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恢复重建的水平

    地震是灾难,灾后要重生。普洱市把恢复重建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结合起来,在提升中重建出一个新普洱。

    宁洱县建设局局长付仕忠介绍说,以前县城到农村多是狭窄的土路,相隔几公里却是城乡两重天。如今,一条初具规模的环城串村路,将宁洱县城与周边农村连接起来。这条长8公里、宽12米的柏油路总投资4000万元,宁洱县要掏2800万元。付仕忠说:“我们没有降低道路标准,为了农村发展,这笔钱花得值!”

    “家里贷款怎么还?”站在快建好的新房边,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村民舒方明就此回答说,家里有20亩茶园,其中17亩已经投产,每年能收入2万元。加上自家养猪搞副业,一年还1万元贷款没问题。

    “茶之源,道之始”,普洱市因普洱茶名扬天下。历史上曾是普洱府衙的宁洱县近水楼台,高悬“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招牌,引得开发商纷至沓来。市场化运作的“普洱府衙”、“新民传统街区”等重建项目,已签下意向书。

    巍巍普洱山下,临时教学点国旗飘扬。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在操场上嬉笑玩耍。重建家园的普洱人民,将翻开新的一页。   (记者 宣宇才 徐元锋) 

 
 
 相关链接
· 云南宁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现场见闻
· 盖新房子 过好日子--宁洱地震灾区重建现场见闻
· 宁洱地震灾区:安置灾民的救灾帐篷区无火灾发生
· 民族团结碑见证云南宁洱地震灾区民族互助和团结
· 宁洱灾区积极恢复重建
· 宁洱地震灾区:走出自家废墟参与救灾的共产党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