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如履薄冰——记我国南极考察史上最重的海冰运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极中山站12月14日电(记者 张建松)在平均厚度1.2米左右的海冰上,4辆重约22吨的雪地牵引车13日从“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被成功运送到南极中山站。这是我国南极考察史上最重的一次海冰运输,整个运输过程堪称如履薄冰。

    为配合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我国今年首次购置了4辆卡特比勒挑战者系列雪地牵引车。这种车马力很大,可在雪地上牵引十多吨重的雪橇,但块头也不小,每辆车长、宽、高分别为6.8米、3.6米和3.7米,自重22吨至23吨,犹如一堆铁疙瘩。

    按原定计划,如果海冰状况不好、承载力不够,4辆雪地牵引车将暂时不卸,先随“雪龙”号到南极长城站和南美跑一圈,等到明年3月海冰融化、考察船回到中山站附近时,采用小艇将它们运送到中山站。

    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距中山站18公里处开始卸货时,当地刮起了8、9级大风,中山站最大风力达到11级。许多卸货的科考队员被风吹得站立不稳,计划从中山站吊运雪橇的直升机也无法作业。站在大风中,科考队领队魏文良心中喜忧参半。忧的是没有雪橇,“雪龙”号上的物资即使卸下来也无法运走;喜的是,这种从海上吹向南极大陆的东北风,正好有利于海冰挤压,一些裂开的冰裂隙在风力和气温作用下会重新冻结起来,使海冰变得结实坚硬,非常有利于运输。

    但魏文良认为如果不实地走一趟心中依然没底。12日下午,58岁的他决定带领卸货总指挥糜文明等开着6吨重的凯斯鲍尔雪地车,冒着大风雪到中山站将雪橇拉过来,并沿途查探冰情。13日一早,魏文良顾不上吃早饭,坐着雪地车又赶回“雪龙”号召开临时党委会议。大家通过讨论意见高度一致:抓住有利时机立即把4辆雪地牵引车从海冰上开到中山站。

    13日下午3时,24人的重型车队正式从“雪龙”号出发前往中山站。天空飘着雪花,能见度极差。透过车窗玻璃,坑洼不平的雪面上不时有一摊摊冰块结晶,那是被太阳融化后的海冰又重新冻结了起来。不远处有两三只海豹在冰上散步,海豹出没之处往往也是最危险地带,因为附近通常会有海豹洞。

    4辆沉重的雪地牵引车缓缓行驶在冰面上,所过之处压出一道道近10厘米深的车辙印。在距离“雪龙”号6公里处,车队遇到了一条隐约延伸到远处的冰裂缝,看上去宽只有60厘米左右,但许多地方被雪覆盖。铺路架桥突击队的科考队员在冰裂缝上铺木板时,来自中铁建的高梦庭不小心踩到裂缝边的积雪,一条腿滑进了裂缝中。他迅速抓住了木板才没有继续下陷。

    当22吨重的雪地牵引车缓缓开上木板驶过冰裂缝时,所有的人都十分紧张。那一刻,人们明显感到脚下的冰面在颤抖,似乎随时会迸裂。而海冰下就是3000米深的海水!车队行进到12公里处又遇到一条更宽的冰裂缝,最窄处也有1.2米。好在一切都有惊无险。13日晚6时,车队终于到达中山站,站上所有考察队员都站在海冰边缘挥手致意。从“雪龙”号到中山站只有18公里距离,车队却足足行驶了3个小时。4辆雪地牵引车被运送到中山站,不仅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站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装备已经开始追赶国际一流水平。

 
 
 相关链接
·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首次亮相我国南极科考大舞台
· 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打响“海冰卸货”攻坚战
· 经历29天航行 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
· 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经进入南极圈
· 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对沿途"邂逅"的海冰进行"体检"
·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进入南极浮冰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