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2月17日电(记者 宋斌、蔡敏)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今夏遭受特大洪水的安徽沿淮灾区。12月5日上午,阜南县王家坝镇镇政府院内一片欢声笑语,来自蒙洼蓄洪区的受灾群众代表从省市县领导手中接到通知单后,就到隔壁的信用社取出了刚刚打入个人“一卡通”的蓄洪补偿金。安徽省行蓄洪区补偿款发放由此启动。至12月15日,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补偿金发放工作全部完成。
历史不会忘记2007年之夏,为迎战淮河流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安徽省先后启用蒙洼等9个蓄滞洪区,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淹没了淮河两岸数十万农民的50多万亩耕地。
为了受灾群众的利益,为了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按照行蓄洪的规定,灾后四五个月来,安徽省沿淮上万名干部入村入户拉网式核灾,同时创新补偿款发放方式,“三榜公示”、“一卡式”发放严防疏漏和腐败。灾区群众还获得了历年来最高的倒房补助,基本全部喜迁新居过冬。
万人拉网式核灾 七旬老人首次当上“督查员”
阜阳市是今年安徽淮河洪水中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快速、高效、准确地发放蓄洪补偿,这个市发动县乡村上万名干部从8月中旬开始展开拉网式核灾。市里还组织60多个督查组到各县进行抽查,确保核查准确。
颍上县民政局局长王寅灾后几个月来就没有休息过一个礼拜日。从核灾到倒房重建,再到补偿款发放,记者数次在灾区见到他,他的嗓子都累得嘶哑。王寅告诉记者,在县里工作这么多年,像这样所有市县干部下乡逐户核查的状况极少。县乡村三级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时下到村民家里,一户一户访户主、问邻居,绝不容疏漏和虚报。
据了解,根据最高限补偿原则,对于今夏已启用的蓄滞洪区受淹地区,农作物实行亩均定值补偿。补偿资金中央财政承担70%,地方配套30%。具体按前3年沿淮行蓄洪区夏季农作物亩均单产核定损失,70%给予补偿。经济林、水产养殖、肉禽专业养殖等也都有相应补偿标准。
在今年淮河洪水中,安徽省第一个启用的王家坝蒙洼蓄洪区里,73岁的老人刘克义因为德高望重,被自己所在的刘郢庄台选为群众代表,成为整个蓄洪区100多个灾情核查小组中的一员。
从8月中旬至9月初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他与县、乡、村三级分片干部一起,走入了刘郢庄台上的每一户居民家,核查灾情。
他介绍说,与过去只有乡、村干部参与灾情核查不同,今年县级干部及熟悉本村情况的村民代表也加入其中,四方同时在场入户调查,最后逐一签字认可核查结果。签字凭据农民手中留一份、县里建档一份。这样有效防止了乡、村干部串通造假行为。
“政府对工作想得这么细,我老头子就是辛苦一点,心里都是甜的。”他说。
补偿款“三榜公示”“一卡式”发放 创新方式防腐败
在颍上县王岗镇周楼村,记者见到了从9月至11月先后公布的行蓄洪补偿款三次公示榜。前二个榜单由于时间较长,纸张的红色已基本褪去,但字迹依旧清晰。三张大榜单上都列明了应予补偿的农民姓名、土地亩数、补偿总数,并有从县到村每一级负责人的亲笔签字。
颍上县民政局长王寅介绍,县乡镇府还给每一次公示留下了资料照片,为今后国家和省级部门调查以及外出打工的群众咨询提供方便。
村民陈守华家里的5.52亩土地今年全部被淹。根据每亩农作物685元补偿的政策,他可以得到3700多元的补偿金。“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我就是种粮可能都挣不到这么多钱。国家处处为俺们农民着想,遇上蓄洪,俺们就是牺牲点小利益也心甘情愿。”他说。
安徽省行蓄洪区补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效武介绍,乡、村要组织村民组将核查的损失实物量进行第一榜公示,公示期为5天。县、乡要组织有关人员将核查的实物量、损失价值和补偿资金进行第二榜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发放补偿资金前进行第三榜公示,每一榜都要直到居民无异议后再继续下一步工作。
农民们告诉记者,2003年行蓄洪补偿农作物区分类型,种粮食、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的补偿标准各不一样。由于被水淹过之后很难再确认以前种的品种,村干部想给亲戚朋友上报补偿金高的作物品种既容易,又很难被揭发。今年按照承包地亩,只作农作物、经济林、水塘等大的区分,大大减少了矛盾。
安徽省行蓄洪区补偿小组的另一位成员、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介绍,在补偿款发放这最后一关,资金只下达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然后按照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程序,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划拨到群众手中,以防止乡、村干部侵占、挪用。
12月5日,蒙洼行蓄洪区50多岁的老汉郑金健从信用社领到了打入个人账户的蓄洪补偿金。老人欣喜地说:“俺家淹了3亩多地,补偿金拿到2000多元,是近年来最高的,比2003年大水后的补偿多了近500元。”
高标准推进灾后重建 救助电话通到每一个乡村
进入冬季后,安徽省沿淮地区连续大雾大风,天气阴冷湿寒。不过,在今夏洪水中房子全倒的韦景文老汉并不担心这突然“转冷”的天气。因为已经建好了3间新瓦房,他和老伴不必再睡没门的临时草房了。
在临泉县韦寨镇韦周村,记者看到,74岁的韦老汉家3间红色的砖瓦房正中是堂屋,两边各一间厢房。房子的门窗都已装好,屋内堆着粮食,还有崭新的棉被棉衣。水泥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修好了3间新房俺这心里就踏实了不少。”韦老汉说,“盖这3间房子一共花去1万多元,但是今年政策好,我得了8400元的建房补贴,算算看,一半钱是国家给出的。这大大减轻了俺们的负担,盖起这么好的砖瓦房再遇见大水俺就不怕了。”
韦周村党支部书记韦久华介绍说,倒房重建实行最高补助两间的原则,补贴标准分别是低保户每间补5880元,相对贫困户每间补4200元,一般倒房户每间补1500元,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则全部由国家出资建好一房一厨。
“这种补贴标准是历年来最高的,是2003年洪水后建房补助的三四倍。”长年工作在沿淮地区的韦久华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淮河灾后重建和补偿款一样,也坚持高标准推进。一些行蓄洪区的庄台上不仅新房连片,还首次出现了沼气池、自来水塔、太阳能热水器。
在受灾严重的颍上县,三十里铺乡洪单村灾后高地选址集中建起了敬老院,20位五保户两人一间。每间房内摆放着当地民政部门统一购置的床、桌子、盆架等家具。县里对口帮扶单位还给每位五保老人送来床单、被子以及拖鞋、毛巾、脸盆、牙刷、香皂等生活用品。老人活动室里摆放着有关单位捐赠的一台大彩电。敬老院还专门给老人们建了一间淋浴房,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五保老人陈岁德悠闲地边吸着旱烟边说:“以前俺住的是两间小土房,叫水冲倒后,就一直借住在邻里家。这两天敬老院建好了,村里把俺接到这儿。多亏了党和政府,俺们临老还能住这样的好房子!”
阜阳市市长孙云飞介绍,为防灾后重建中存在疏漏,阜阳市在每个乡村都设立了24小时救助热线电话,做到专人接听专人记录,接到求助后一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并及时反馈。举报电话在县电视广播和村镇公开栏上公布,方便群众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