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2月21日电(记者车晓蕙、赖少芬)备受瞩目的“南海1号”预计于22日打捞出水,记者从打捞现场获悉,自1987年夏天这艘南宋古沉船被发现以来,考古部门和公安边防部队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水下盗掘,确保“南海1号”保存完好。
“南海1号”位于广东阳东县东平镇东南面东帆石岛附近的一小片海域,这里是广东阳江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也是两地渔民经常前来打鱼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由于“南海1号”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这一海域发现古沉船的消息。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负责警戒保卫“南海1号”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多年来,边防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1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
2002年初,国家和广东省的考古队进驻东平,进行初期考古发掘。为了加强对“南海1号”的保卫,阳江边防支队调来“公边44701巡逻艇”专门防卫“南海1号”,并为“公边艇”装备了新型雷达,还加配了“44708高速摩托艇”,对这一海域实施24小时监控。
2003年4月初,边防部门通过情报获悉,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勾结东南亚海盗,企图窜到阳江海域窃宝。为保证国宝的万无一失,阳江边防支队调集警力,加大“公边艇”的巡逻密度,同时组建海上机动分队,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出警处理。在严密的监控下,文物盗贼刚刚登上东帆石岛就被发现,并仓皇而逃。
2006年8月,一艘渔船被台风吹到东帆石岛附近海域,船只受损即将沉没。经确认,渔船所处的位置就在“南海1号”上方约5米远的地方,如果沉没,船身的重量,加上海底的涌浪作用,很可能对“南海1号”造成损害。为确保国宝安全,边防官兵顶着十余米的巨浪,快速赶往出事地点,强行将渔船拖往东帆石岛,由于处理及时得当,“南海1号”沉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近两年,阳江边防支队不断加强对警戒海域的武装巡逻和检查。仅仅2005年以来,就累计出动警力2700余人次,船艇270多艘次,劝阻、带离进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90余艘。
新闻背景:“南海Ⅰ号”打捞全过程解读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1日电(记者 郑天虹、赖少芬)在经历了七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后,21日“南海Ⅰ号”成功打捞,浮出水面。在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南海Ⅰ号”的打捞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
所谓整体打捞,就是将“南海Ⅰ号”船体和船上满载的货物连带周围的淤泥一起,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井”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次性吊浮起运,从开放式、能见度低的海底,整体搬到专门为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然后进行细致考古发掘。这种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还没有先例,是水下考古的一大创新。
整体打捞最主要的两个步骤是下沉井和穿底梁。首先,要把巨型沉井下到“南海Ⅰ号”所处的海下30多米深的位置,需要精确定位和对海底环境的把握。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朱论发介绍,沉井分为上沉井和下沉井两部分,下沉井进入海底后在“南海Ⅰ号”船体以下固定,它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防止“南海Ⅰ号”船体周围的泥土流失;二是当上沉井罩住“南海Ⅰ号”后,在上沉井底部穿梁时,下沉井可起到基础固定的作用。
在上下沉井都到位后,开始在上沉井底部穿36根底梁,把“南海Ⅰ号”整个“包裹”起来,保持其“原生态”。底梁穿好后,工作人员还在梁与梁之间加防漏板和橡胶,以确保“南海Ⅰ号”周围的泥沙和水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此时,沉井变成完全封闭的“沉箱”,不仅整个罩住了“南海Ⅰ号”,还有它周围的水和泥沙,重3000多吨。
沉箱起吊前,由全潜船“重任1601”承载“南海一号”浮出水面。全潜船之前下潜至与沉箱大约平行的位置,由“具有4000吨起吊能力的“亚洲第一吊”之称的打捞船“华天龙”将沉箱平移至全潜船的甲板上,然后全潜船一边上浮,“华天龙”一边起吊,实现了“双保险”式整体打捞。
“南海Ⅰ号”出水后考古还将持续多年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1日电(记者 郑天虹、车晓蕙)记者从21日在广东阳江召开的“南海Ⅰ号”出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海Ⅰ号”出水后,其考古工作还将持续多年。
广东阳江文化局局长冯绍文说,由于整体打捞后,水下文物的保护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在海底淤泥里的木器、铁器、银器、瓷器等文物来到陆地后如何保护是一个新课题,这将使“南海Ⅰ号”考古工作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冯绍文说,“南海Ⅰ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后不会马上打开沉箱,而是在密封水晶宫入口之后,注入海水并人工合成跟“南海Ⅰ号”在水下所处环境相似的温度、盐分、微生物、压力等。
据专家估计,“南海Ⅰ号”上有6万-8万件文物。考古工作者将在水晶宫内对这些文物进行发掘和考查,届时游客可以在“水晶宫”两侧的长廊上观看考古的全过程。
据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由阳江市政府管理,有望于明年底开馆。
新闻背景:“南海Ⅰ号”考古大事纪
新华社广东阳江12月21日电(记者 郑天虹、车晓蕙)“南海Ⅰ号”沉船为南宋时期商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长30.4米,宽9.8米,型深不超过5米,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万-8万件。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地在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多件珍贵瓷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2001年至2007年初,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多次下水,对“南海Ⅰ号”进行试掘或物探调查,打捞出大量的金、银、铜、铁、陶瓷类器物以及铜钱,有文物4000多件。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艘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价值非凡。
2007年4月7日,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施工人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开赴南海,“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介绍,“南海Ⅰ号”沉没海底800多年,历经海水的冲刷、腐蚀,船体已非常脆弱。专家对“南海Ⅰ号”的打捞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整体打捞”的方案。
2007年5月17日,用于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下水,70多天后,沉井下压到位完全罩住“南海Ⅰ号”。
2007年8月28日,巨型沉井开始横穿第一根底梁,直接决定“南海Ⅰ号”打捞成败的“海底穿针”关键一环启动。11月13日,底梁工程完毕。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被打捞出水。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5月5日,广州打捞局用浮吊将沉井吊放到拖船上。当日,“南海Ⅰ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在广州打捞局沉管预制码头装船启运,并将于5月8日运抵广东阳江海域“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现场。该沉井呈长方体,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530吨,是广州打捞局历时一个多月设计制造的。据介绍,“南海Ⅰ号”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案,即采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井,将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体打捞上来。随着沉井运抵考古打捞现场,“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工作将全面展开。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17日中午,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被放入水中,“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
17日上午10时左右,巨大的橙色沉井被拖到900吨的起重船“南天龙”号船尾,正好位于“南海Ⅰ号”的正上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调整、挂钩后,11时45分,水下检测定位工作就绪,沉井被“南天龙”号缓缓吊起沉入水底,二十多名潜水员依次潜入水中。
巨型沉井到预定深度 "南海Ⅰ号"打捞因天气暂停
记者22日从“南海Ⅰ号”打捞现场获悉,打捞“南海Ⅰ号”的巨型沉井17日下水后,目前已下沉到预定深度。但由于海上风浪较大,“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已经暂停。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副总指挥王仁义目前正在打捞现场,他告诉记者,沉井17日下水后,通过向沉井中空的四壁灌沙,目前已经把沉井下压到淤泥下5米,基本到达预定的深度。接下来还将使用水泥块,对沉井进行静压,直到把沉井压到淤泥下12米才完全到位,如果天气好的话,这个过程只要一天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