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攀高峰勇创新 我国在民生科技方面取得系列突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1月06日   来源:新华社

攀登高峰勇创新—迎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综述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这是2001年2月26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由农业科学院研究成功的转基因抗虫棉(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 邹声文)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前沿科技:相关领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前沿科技,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近年来,我国在众多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显著提高了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信息技术领域一直是世界科技大国竞争的主力战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诸多成果引起世界瞩目:研制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了峰值速度每秒11.2万亿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填补了我国百年通信史的空白,规模网络应用实验顺利完成。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生物科技被看作是未来经济竞争力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得到空前增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科技大国: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掌握了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药物研发取得突破,研制成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为全球第一个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

    我国在新材料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碳纤维为代表的一批国防关键材料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碳纤维实验线和中试生产线五条;攻克了高性能碳素钢先进工业化制造技术,为我国钢材品种的更新换代奠定了技术基础;突破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铋系高温超导长带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高温超导电缆成功并网试运行,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先进制造技术方面,我国近年也是硕果累累:1.5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大型国产水压锻件实现应用,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100纳米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角度离子注入机,实现了高端集成电路核心设备零的突破;用于城市地铁工程的6.3米土压平衡盾构机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月掘进400米的良好成绩,打破了国外盾构机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这是2004年11月15日,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曙光4000A”系统启动(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农业科技: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农业乃百业之基。近年来,我国把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增加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水稻科研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后,我国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再获新进展,获得一大批具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此外,我国已率先在世界上研究成功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并开始向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目标迈进。

    玉米科研同样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创造了玉米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超高产技术,已经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育成了大量的杂交棉花新品种,杂交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棉花面积的30%左右。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代表的棉花分子育种技术飞速发展,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成功研制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培育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8个,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提高到2005年的70%,累积为农民增收136亿元。转基因抗虫棉和杂交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保障我国棉花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近年我国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近5亿亩以上,使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左右。此外,我国围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形成了150多项粮食优质高产技术,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00亿元。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则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共研制出针对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9类重大疫病的18种新型疫苗和18种诊断试剂盒,保障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由“九五”期间的37%提高到了“十五”期间的48%。这表明,农业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源环境科技:突破发展瓶颈制约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提高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水平,缓解资源环境带来的发展压力,成为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职责。

    近年来,我国在资源环境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则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重要支撑。

    能源问题举世关注。我国在石油勘探、先进核电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为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许多领域的地质勘探理论及配套勘探技术取得长足进展,发现了塔河、苏里格和普光等一大批大型油气田,使我国油气资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期;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为解决我国能源特别是石油安全问题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完成了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使我国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了1MW至3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系列机型的设计技术,使我国的风能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在矿产资源领域,我国突破了一批技术瓶颈,提高了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我国研发的正、反浮选获得高品位铝土矿精矿新技术,实现了选矿100年历史上铝土矿浮选首次工业应用,扩大我国可经济利用铝土矿资源量约20亿吨,延长可经济利用铝土矿资源保证年限50年。此外,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技术的创新,直接导致新发现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使西南“三江”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基本形成。

    在生态环境方面,我国已探索出适合国情的湖泊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成套技术,并在工农业节水以及海水淡化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这是2004年5月22日,志愿者在接受非典疫苗人体注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民生科技:全力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的一大特点就是,直面百姓所需,加大科研投入,着力解决与民生有关的重大科技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新发传染病给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科技界迎难而上,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确定的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优选治疗方案,在费用较低的情况下达到了与国外抗病毒药物组合相当的疗效;率先完成非典病毒灭活疫苗的一期临床实验,在非典疫苗研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功研制了两种动物禽流感亚型疫苗和一种人禽流感疫苗的原型疫苗,为全球禽流感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药研发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成功突破一批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创制了国家一类新药15个,建立了8类61个技术平台。目前,我国处于临床的新药约150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多于2000个。

    健康领域只是我国民生科技不断取得进展的一个缩影。从计划生育到食品安全,从重大工业事故到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近年来,我国在关系人民健康和安全的许多领域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多种大型仪器设备。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在民生科技方面取得的系列突破,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参与世界竞跑
——2007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事件回顾

    新华社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王蔚、张晓晶)2007年,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参与世界竞跑。当那个凝聚着中国人智慧、理想和创造的航天器奋力挣脱地球引力、冲向月球轨道并开始环绕时,在我国流传千年的“嫦娥奔月”神话终于得到了新的诠释。这一年,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调试安装光学“天文眼”,要研究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布阵北斗导航卫星,敢与GPS争锋;争分夺秒,探求遗传生命的信息,试图利用基因进行疾病预测和检测,为人类疾病治疗作出一份贡献……

我国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研制成功

    12月27日,科研人员在调试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12月26日,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新华社发(马启兵 摄)

    我国首台采用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F”和其他国产器件、设备和技术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50-I”近日在中国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这台体积仅冰箱大小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12月26日通过了以王守觉院士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在已见公开报道的运算次数达万亿次级的国内超级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芯片主要来自IBM、Intel或AMD等国外公司。为满足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公用科学计算平台,在教育部“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自今年5月以来,中国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密切合作,采用代表国内当前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设计最高水平的64位“龙芯2F”芯片,研制国产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以陈国良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研制队伍,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和技术攻关,终于研制成功。

 
 
 相关链接
· 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首次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 05年我国采取七大措施完善科技奖励评审机制
· 参与世界竞跑
―2007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事件回顾
· 2007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事件回顾:参与世界竞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