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华北地区:经济、民生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提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2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遭受特大风雪袭击,政府和人民正日以继夜投入救灾抢险。北方地区则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力以赴发展生产,用经济和民生全面发展的优异成绩来支援南方。

    新华社记者孙洪磊自天津报道:2008年,天津市从经济、民生两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天津市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将逐步提高包括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全面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发展。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2008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五年里,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76%,农村城市化率提高到52%。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年均增长10.5%。

    记者从天津市农业部门了解到,2008年,天津市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一方面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的工作目标,同时扩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2008年,天津市将启动12个现代农业设施示范区项目,建成设施化农业10万亩,培育蔬菜、水稻等一批种业基地,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依标生产。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数量达到80%。同时,天津市将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完成11个新城、30个中心镇和部分镇、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农村现有建设用地,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年内使18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全市的农村城市化率达到55%。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自呼和浩特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在2008年将突出抓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牧产品供给,并让农牧民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受益。

    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到175亿公斤,牲畜存栏突破1亿头只,牛奶、羊肉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突出抓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财政支农支牧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区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牧区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

    据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陶克介绍,今年内蒙古将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沃土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业发展。

    内蒙古将农牧民增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局长李忠忠说,今年将重点促进菜农增收,确保将来的三年中,新菜区6万农民人均累计增收3000元;促进奶农稳定增收,对达到500头规模以上的养殖小区给予3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促进山旱区农民稳定脱贫和增收,对农民采用以中型温棚为主的网室技术种植马铃薯的每亩补贴3300元,提高对肉羊养殖户的扶持,未来三年每年投入300万元,使农民从此项中人均增收150元至200元。

    新华社记者张洪河自石家庄报道: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预期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据了解,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河北省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真正落到农民手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畅通劳动力转移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努力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农资价格涨幅过高对农民收入的侵蚀。通过多措并举,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3.4元,同比增长12.9%。

    据悉,2008年河北省仍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预期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为此,河北省将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新华社记者晏国政自太原报道:针对农业自然生态条件脆弱、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的情况,山西省启动实施了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使这个省的农业生产基础得以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山西省农业厅土肥站站长张藕珠介绍说,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是这个省的“十一五”重点工程,于2006年正式启动。内容包括高标准旱作农田建设、节水灌溉高产高效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等。

    据介绍,山西省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和产出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全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程启动两年来,全省工程田建设面积已累计达到876万亩。其中2007年全省共建设工程田442.76万亩,涉及7000多个行政村、100多万农户。工程田平均亩增粮52.8公斤、亩增果菜283.8公斤、亩增棉31.8公斤,总计增粮2.21亿公斤、增果菜0.5亿公斤、增棉211.8万公斤。工程田带动农民亩均增收66.8元,总增收益2.96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15元。

    根据安排,山西省计划到2010年,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200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1500万亩、节水灌溉高产农田400万亩,综合治理盐碱地100万亩。工程田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到2010年,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公斤以上。

 
 
 相关链接
· 科技部启动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
· 全国逾七成共青团干部参加过新农村建设相关培训
· 全国逾七成共青团干部参加过新农村建设相关培训
· 首都高校与北京郊区县签合作协议支援新农村建设
· 俞正声要求把上海新农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农业部长孙政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