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第二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闭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2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美国檀香山1月31日电(记者王建刚)为期两天的第二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1月31日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闭幕。会议主办者说,大会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与会各方在制定减缓气候变化长期计划以及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与会的16个主要经济体、联合国和欧盟的代表在会后共同会见了记者。美国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康诺顿说,与会者充分认识到加快实施“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性,并认为主要经济体可以帮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取得积极成果。

    康诺顿说,与会代表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年底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关于全面、有效、持续推动《公约》的实施,以期在2009年制定一项长期行动计划表示欢迎。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次会议能对《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岛路线图”起到补充作用。虽然会上存在不同意见,但与会各方也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在记者见面会上,不少经济体代表肯定美国举办这次会议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敦促美国采取切实行动,设定具体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法国代表布里斯·拉隆德说:“我们正在期待美国采取下一步行动。”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它是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第一份国际协议,规定主要工业化国家2008年到2012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美国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这会损害美国经济。

    会议期间,有关欧盟提出的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目标,以及一些国家提出的2050年全球排放比目前减少50%的目标方面,与会各方存在较大分歧。大多数代表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非常困难,同时也是不现实的。

    中方认为,要想达到一个有意义的全球长期减缓气候变化目标,必须就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考虑的因素取得共识,设立目标的过程要体现科学性、环境有效性、经济技术可行性、公平原则、历史积累、人均排放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等。

    “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是由美国发起并主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首次会议于2007年9月底在华盛顿举行。

 
 
 相关链接
· 两部门通知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
· 海洋局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 中国林业正以更大的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第二届东亚峰会签署《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
· 中日两国关于加强气候变化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声明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