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成果显著、前景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回顾与展望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徐松、胡晓明)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湄公河,像一条天然纽带,把沿岸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紧密相连。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六国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16年来,随着合作进程的不断深入,六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合作成果层出不穷,合作前景日显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显著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根据区域内成员的实际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本月21日,合作重点项目之一的昆明-曼谷公路(昆曼公路)中国路段全线贯通。作为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4条陆路通道之一,昆曼公路对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优化地区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昆曼公路只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建设的多个重点项目之一。自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国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加强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领域共开展180个合作项目,其中投资项目达34个,总投资达98.7亿美元,技术援助项目146个,涉及资金1.66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次区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各国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历来重视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与次区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自200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大力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在各种协调机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国家之间双边贸易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贸易结构逐步改善,双边投资额也有了较快增长。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贸易额分别为9.33亿美元、2.49亿美元、20.57亿美元、346.38亿美元和151.15亿美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193.6%、218.4%、179.7%、199.7%和224.2%。
此外,中国在次区域其他五国积极开展的劳务承包和设计咨询的合同额和营业额逐年上升。中国还以合作或独资等方式参与柬埔寨、泰国、越南的经贸合作区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等领域,中国援建了南北经济走廊老挝段、建设了中国南方电网220千伏、110千伏送电通道项目、援建了柬老缅三国境内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艾滋病防控试点项目,并积极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旅游发展战略。中国与次区域其他各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此外,中国还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及其附件和议定书;积极参与泛亚铁路合作,组织开展了泛亚铁路境内和境外段调研;利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资金,先后完成了柬埔寨和缅甸境内路段的勘探工作;与泛亚铁路东、中、西3个方案相对应的中国境内段项目均已列入了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
在贸易投资和农业领域,中国制订并已开始正式实施《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行动框架》中国行动计划;2007年4月,中国主办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农业部长会议,而由中国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信息网”也于当月开通运行,为次区域各国农业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共同发展的愿望,使他们把密切交通联系、提高本地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一体化视为平等发展和繁荣的基石。
近年来,次区域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在加强经济合作、共谋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共识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广度得以不断拓展延伸,各成员国之间不断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专家们认为,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次区域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和经济全球化共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密切经济合作,有助于提高区域合作各国的竞争力,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正好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对于次区域国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增强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将于3月30日至31日在老挝万象举行,六国领导人将围绕“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的主题,就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运输便利化,构建伙伴关系、促进经贸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次区域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构想交换意见。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会上全面阐述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未来发展的主张,提出中方倡议和举措。
一位多年来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亚行官员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她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成果“将远远超出几条公路和几项基础设施建设所涵盖的范畴”。

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已进入逐步实施阶段
新华社昆明7月15日电(记者 杨跃萍)经过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人员和货物便捷流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目前已进入逐步实施阶段。
7月15日,中国交通部在昆明举办培训班,向来自相关国家部委及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部门人员,传授讲解便利运输协定及其附件、议定书等内容。交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光灵说:“目前大湄公河各国已经开始为协定及其附件的实施做准备,尽早熟悉协定相关内容,是顺利实施协定的必要环节。”
杜江率团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部长会议等

(1月21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率领中国旅游代表团出席在泰国曼谷召开的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部长会议)
1月21日和22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率领中国旅游代表团分别出席了在泰国曼谷召开的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部长会议和第七届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简称“10+3”)旅游部长会议。
杜江在会上发言时指出,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是整个次区域合作项目中开展较好、推进较快的领域之一,也是中国在次区域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最富有成效的区域之一。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亚洲开发银行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探索形成中国国家旅游局和相关省区共同参与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机制,积极支持和指导云南、广西两省区认真做好有关合作项目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