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4月15日电(记者 金敏 王英诚 赵叶苹)海南岛自古以来就因海峡阻隔而被视为“天涯海角”“蛮荒”的边地,鸟飞也得“半年程”。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以来,该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如今,昔日的边疆海岛已不再遥远。岛上的国际机场、港口、铁路与环岛高速公路,共同架构起一个快速立体交通网,把南国宝岛与祖国大陆及世界各地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这是海口市滨海大道今昔对照图。上图:1990年1月,“滨海大道”仅仅是由海口城区通往秀英港码头的一条两车道公路。下图:现在的滨海大道已经是纵贯海口西海岸、长达20多公里、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交通主干道(2008年3月12日摄)。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并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比我国其他经济特区更加开放、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授权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权。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省会海口发展成为热带滨海魅力新城。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琼岛:天涯不再遥远
海南岛四面环海,要想真正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交通建设无疑是其生命线。早在明朝,清官海瑞就为家乡勾画了建设“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十字”通衢大道蓝图;孙中山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火车到“海安再以渡船与琼州岛联络”。如今,先贤们的梦想已经成真,海南岛上公路纵横交错,进出海南既有海轮,更有飞机,还可乘火车通过海峡轮渡抵达。
目前,进出海南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首选当是飞机。岛内航空业发展迅速,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年设计通过能力已达930万人次,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年设计通过能力达625万人次,两机场已开通民航航线422条,航线里程达107万公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已跻身于国内十大空港之列,旅客吞吐量连续十多年在全国142个机场中位居第八,去年共起降飞机5.4万架次,运送旅客508万人次;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每天平均航班也达40多个,去年运送旅客200多万人次。

海南岛自古以来就因海峡阻隔而被视为“天涯海角”“蛮荒”的边地,鸟飞也得“半年程”。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以来,该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如今,昔日的边疆海岛已不再遥远。岛上的国际机场、港口、铁路与环岛高速公路,共同架构起一个快速立体交通网,把南国宝岛与祖国大陆及世界各地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上图为1991年5月,海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在修建中;下图为已经建成的海南环岛高速公路琼海立交桥(2003年5月摄)。20年来,海南省投入公路及场站建设资金达180亿元,建成了环岛574公里的东、西线两条高速公路和贯穿中部沟通南北的两条高等级公路。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粤海铁路2004年8月正式通车,去年实现了全国线路并网。据介绍,海峡南北两个火车轮渡码头间相距12.5海里,过海只需40分钟,每天最多可运送旅客1万多人次,大大方便了前来海岛观光的游客。2007年,通过粤海铁路轮渡往返海南岛与祖国大陆的旅客人数达280万人次,货物1191万吨。
公路交通仍是海南岛内来往的主要方式,一条条平坦顺暢的公路两旁鲜花绿树成行,犹如一条条绿色生态长廊。2002年4月,时任韩国总理李汉东乘车经过环岛东线高速公路后,欣然提笔写下“良好高速公路,美丽农村风景”的感慨。

上图为1997年5月,飞机在海口市区的大英山机场降落;下图为新建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2003年6月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已跻身于国内十大空港之列,2007年共起降飞机5.4万架次,运送旅客508万人次。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海南已构筑起以环岛高速公路为主动脉,“三纵四横”国道和省干线为骨架的“田字形”公路网。建省前,海南公路运输主要靠3条老国道。从海口到三亚通常要跑近一天时间。20年来,全省投入公路及场站建设资金达180亿元,建成了环岛574公里的东、西线两条高速公路和贯穿中部沟通南北的两条高等级公路。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万多公里,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
海运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海南全省已形成“四方七港”的港口布局。建成万吨级泊位43个,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达6377万吨。岛内港口开通了海南至广州、香港、湛江、北海集装箱航线。全省港口每年实行运营的国际线路达70多条,和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经常有航运业务往来。目前,每年通过水运进出海南的旅客达800多万人次。

这是海口市龙昆沟出海口地区今昔对照图。上图:海口市龙昆沟出海口(1990年1月摄)。下图:龙昆沟出海口地区现在成为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新市区(2008年3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路”在突破创新中向前延伸
海南岛自古位居国防前线,过去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建省后,海南省委、省政府大胆解放思想,转变投资观念,以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经济的运筹中,寻找到了破解资金难题的金钥匙。
1988年9月,建省不到半年,省政府就决定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以解决对外交通问题。次年9月,由省政府投资1000万元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海航”人利用特区政策,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企业起步的资金短缺难题,成为全国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制航空运输企业。海南东线高速公路1987年开始动工,由于资金不足,5年才修通海口至黄竹65公里。按这样的速度,海口至三亚全线修通至少要10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国率先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股份制改革,成立海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定向募集股本修建高速公路。短短3个月时间,全国600多家法人股东和数十万个人股东认股,股金到位14.8亿元,一举解决了工程资金短缺的“老大难”问题。

车辆在海口世纪大桥上行驶(2008年3月30日摄)。2003年建成通车的世纪大桥,位于南渡江入海口,正对琼州海峡,全长2683米,桥面宽29.8米,是海口市的标志性建筑。 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被称为“一脚油门踩到底”的海南省公路燃油附加费征管体制改革,树立了特区快捷高效的形象。在全国率先将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公路运输管理费等收费合一,通过燃油零售渠道征收机动车辆燃油附加费,不仅方便了车主,还缩减了收费公路收费成本和行政执法成本。
海南首创、在全国推广的还有班线车、旅游车统一调派、滚动发班模式,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实行代建制,实施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誉动态管理,以及省级交通运输厅大交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快捷交通为琼岛插上腾飞的翅膀
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海南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向内陆,面向世界,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开放战略得到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布局日渐清晰,投资环境更趋成熟,昔日的边陲海岛如今已成为初步繁荣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沿港口、高速公路形成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基地、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及反季节瓜菜种植基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西线高速公路加速了西部工业走廊的建设,也促进了西部香蕉产业带的形成;老城工业开发区、洋浦开发区分别依托马村港、洋浦港加大了开发力度。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洋浦的工业产值已达417亿元,占全省的38.5%。

这是2003年1月7日,首列火车渡轮“粤海铁1号”运载的火车驶上海南南港码头,火车首次登陆海南岛。粤海铁路2004年8月正式通车,2007年实现全国线路并网。2007年,通过粤海铁路轮渡往返海南岛与祖国大陆的旅客人数达280万人次,货物1191万吨。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从海口走东线高速公路去三亚,现在只需3个多小时,已成旅游“黄金”通道。2007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过夜人数达1845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5.31万人次,增长3.4倍;旅游收入达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
陆上与海上“绿色通道”齐头并进,截至目前,海南省已开通海南至北京、西藏、大连等数十条绿色通道,海南的反季节瓜菜和鲜活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内地。2007年海南全省鲜活农产品出岛运输量达527万吨。据统计,其中运销商仅运输收入就近40亿元,快速、便捷的交通为广大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投资200多亿元的海南东环铁路正在抓紧施工,这条铁路建成后将与西环铁路构成海南岛的环岛铁路网。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表示,作为全国唯一全省性的经济特区,海南将实行更加开放的旅游政策,把海南建成国际旅游岛,使海南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倍感幸福。

海南经济特区20年改革开放发展取得20项“率先”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立足省情,科学发展,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海南省发展20年间城镇化水平提高超过30个百分点
20年前,北京游客高军第一次来三亚时,亚龙湾、三亚湾还只是一片裸露的沙滩。如今,这些地方已发展成为三亚的城市地标、国际旅游胜地。
三亚市市长陆志远说:“20年城镇化建设,三亚已经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这样的比喻同样适用于海南全省,20年的发展,海南由“蛮荒之岛”发展为“国际旅游之岛”,这其中城镇化率的提高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统计显示,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