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为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陈雷谈应对气候变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15日   来源: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水利部部长陈雷谈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姚润丰)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探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策,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缺水等困扰,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水利部日前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为此,记者就如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访了水利部部长陈雷。

    陈雷表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所作的四次评价报告均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温度变化;二是降水变化;三是海平面变化;四是蒸散发变化。这些变化都与水资源直接相关。如降水的变化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发;气温、降水和蒸散发的改变影响了干旱的区域范围和程度;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淹没,对河口地区造成较大影响等。

    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陈雷分析说,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配置格局还不协调,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了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近50年特别是1980年以来我国各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其中,海河流域1980年以后减少了四至七成,河流普遍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径流量显著减少,水资源不足非常突出;黄河、长江流域上游河源地区的径流量也有减少的趋势。据分析,未来50年至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北方地区将会进一步减少,水资源分布会更加不均。西北高寒山区冰川萎缩,导致主要依靠冰川补给的河流年径流不断减少,对生态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偏旱,京津地区、海滦河流域、山东半岛等连续10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10%至15%或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区从黄淮海地区继续向西北、西南、东北方向扩展,黄河中上游的陕甘宁地区、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以及辽河流域的平均年降水量也偏少5%至10%甚至更多。

    气候变化导致了我国洪涝灾害更加频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1991年江淮大水,1996年海河南系大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和闽江大水,2003年淮河、渭河和汉江大水,2005年淮河和汉江大水,2007年淮河又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虽然我国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已经淹不得、淹不起。统计表明,1990年至2005年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有1100多亿元。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灾害事件突发多发频发,防洪安全不容乐观。

    气候变化加重了对我国水生态和水环境的影响。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许多河流断流现象严重,一些湖泊萎缩消失,水库蓄水减少,湿地功能下降,河道水体污染加剧。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日益彰显,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对水利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陈雷强调,水利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水利部及时调整治水思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四方面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资源保障方面,“十一五”新增年供水能力300亿立方米,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6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农村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到2020年,建立起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抗旱能力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得到可靠保证。

    在防洪减灾方面,“十一五”期间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划规定的防洪标准。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山洪灾害人员伤亡大幅度减少。

    在节约用水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比2005年降低约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到2020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步提高,新建项目节水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在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方面,“十一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万平方公里。主要江河湖库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55%左右。部分生态脆弱或生态严重破坏的河流得到初步治理,湿地面积得到合理恢复,地下水超采趋势减缓。至2020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趋势,生态脆弱或生态严重破坏的河流得到有效治理。

 
 
 相关链接
· 陈雷:加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陈雷: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为水利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 水利部长陈雷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调研组进行座谈
· 水利部部长陈雷:紧紧围绕服务民生推进水利发展
· 陈雷:为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 陈雷在京会见来访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长一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