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一五"我国将通过信息化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17日介绍,“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国将通过信息化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围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网络内容,倡导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文明。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将加强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开发和创作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加强民族和民间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完善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此外,我国将营造先进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文化创造实践,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我国还将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朱立毅、江国成)据近日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10%以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17日介绍说,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实现收入翻两番,2005年达到4.4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4%提高到7.2%。

    根据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增加值超过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软件业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末,我国信息产业还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全国百强电子信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比重提高到50%。

我国确定“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基本原则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朱立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17日介绍,“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应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需求主导、实用高效,自主创新、安全可控,协调发展、产用结合”的原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这一时期要做好信息化各项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网络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树立信息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的观念,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需求主导、实用高效。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入手,不断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需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立足经济实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积极发展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三是自主创新、安全可控。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国家信息化技术水平,坚持技术、机制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创新信息化发展模式。

    四是协调发展、产用结合。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为民、便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努力促进区域、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坚持建设与应用相结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以信息产业发展支撑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这一规划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综述:我国将通过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朱立毅)微电子技术向纳米级、集成系统方向发展加快,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演进,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空间、纳米等技术的融合,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于近日印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17日说,这个规划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重点。

    发展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同时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

    此外,国家还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进城务工人员信息服务系统。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在工业方面,国家将着力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与应用,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开发和利用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

    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

    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工业化水平的同时,信息化还将极大地促进服务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广智能交通,同时逐步建立新型金融服务和信用服务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监管和现代支付清算体系,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金融业务。此外,我国还将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拓展电信增值服务,推广数字电视,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并且开发商业、旅游等服务业信息资源,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国家将培育面向中小企业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创新业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同时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强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此外,我国还将加强管理,规范电子商务秩序,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我国将通过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17日介绍,“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国将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将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坚持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同时,整合政务网络资源,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稳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与此同时,我国将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完善科研和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增强疾病控制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联动。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对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

    此外,我国将健全各类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为监控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灾情疫情提供信息保障。

 
 
 相关链接
· 中国各地群众通过电视和网络争睹火炬交接仪式
· 夏绩恩等代表建议鼓励网络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 李守镇:覆盖全国困难职工的网络基本形成
· 互联网成为社会管理热点 一些代表建议网络立法
· 人大代表建议应出台《网络文化产业促进法》
· 云南省已经建成五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网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