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4月29日电(记者王志恒、郭刚)记者从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了解到,由这个研究所发明的塑料尼龙网格、棉秆栅栏等防风固沙新技术,经过6年的实践并取得成功后,日前开始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进行大面积推广。
记者在巴丹吉林沙漠新技术推广现场看到,当地农民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沙丘上将高约20厘米的塑料尼龙网铺设成一米见方的格子,网格互相连接,网格内栽上梭梭等固沙植物,人工铺设的网格和沙生耐旱植物相结合,形成了一大片人工沙障,将移动沙丘牢牢地固定下来。
利用当地充足的棉花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还研制出栅栏式棉秆沙障和集束式棉秆沙障,用棉秆做沙障、固定沙丘,再在沙障内部栽植固沙植物,以达到彻底固定沙丘移动的作用。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刘虎俊告诉记者,等到塑料尼龙网格和棉秆网格内的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成活后,沙丘被固定,沙漠就会变成绿洲。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告诉记者,在干旱地区,尤其是在沙丘活化程度较高、流沙活动强烈的区域,在地面生态用水无保障的前提下,植物存活都存在巨大困难,单纯的植物措施防沙难以实施,传统的植树造林防沙措施的效率很低甚至不可行。新型治沙技术摒弃传统防沙固沙模式,以工程防沙为主、植物防沙为辅的新思路,具有沙障使用寿命长、固沙成本低的优点,并且劳动强度低,简单易学,便于在风沙前沿的农民掌握使用。
王继和介绍说,用塑料尼龙网格固沙,一亩沙丘大约只需要花费660元成本,使用寿命达10年之久,比传统固沙成本低了很多。而且尼龙网格的风洞实验表明,防风固沙效果非常好。
正在巴丹吉林沙漠参加新技术推广的甘肃省民勤县中渠乡珠明村农民刘伟徳告诉记者,用棉秆栅栏固沙,4个人1天可以铺设1亩沙丘。当地有种植棉花的传统,棉秆很多,牲口不吃、农民当柴火烧,白白浪费了。现在拿来做沙障,不但变废为宝,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王继和透露,目前他们和受风沙侵蚀最严重的甘肃省民勤县政府合作,利用新技术已经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的青土湖地区推广示范治沙120亩,今后还将大面积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科学、高效治沙,防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