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谈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谈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新华社武汉5月5日电(记者刘铮)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5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辉煌成就。

    “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评价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逐步形成;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统计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国有重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超过90%,非公经济创造的GDP所占比重超过1/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达到95.3%;截至2007年底,上市公司达到1550家,总市值相当于当年GDP的130%;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均突破2亿人。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

    统计显示,1978年至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2位跃居世界第3位。

    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跃居世界第4,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城乡社会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正在朝着均等化方向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

    杜鹰表示,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述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新华社武汉5月5日电(记者刘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首成就,辉煌壮丽;展望未来,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5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传递出的信息显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影响进一步显现,物价上涨压力很大,资源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资源价格不合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健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实现内外部经济平衡发展的任务艰巨。

    “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偏差和矛盾,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必须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来说,要在治本上下功夫,不失时机地深化体制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指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近年来资源能源价格不合理,生态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克服盲目追求GDP的倾向,最根本的也要靠深化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许多社会问题进一步显现。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更加重视社会领域的改革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公平,使发展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和谐。

    应对国际经济风险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国际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的波动、重要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调整、汇率利率变动趋势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由行政主导型、政策优惠型对外开放向制度保障型、公平竞争型对外开放转变。通过建立健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在开放条件下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在内外部经济互补平衡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重点任务集中在: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发展方式的尽快转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规划、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建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内外平衡、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讲,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杜鹰:中部崛起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新华社武汉5月5日电(记者刘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5日表示,中部崛起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解决好粮食生产问题。

    杜鹰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间隙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国家批准湖北武汉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对重点突破、综合配套整体改革的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在中部地区进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意义深远。

    “中部崛起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一个是环境保护问题。希望中部地区在工业化早期就能走出一条新路来。”杜鹰说,作为欠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要避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作为粮食主产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

    “希望通过推进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提供经验。”杜鹰表示。

 
 
 相关链接
· 西藏唯一女活佛:改革开放以来 西藏变化翻天覆地
· “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 辽宁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累计利用外资527亿美元
· 香港开展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的国民教育活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