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储备将从总量安全向布局合理进一步优化
——访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王立彬)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包克辛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国粮食库存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粮食总量是没问题的,现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是粮食储备的品种和区域结构的最优化。
冰雪灾害的启示:优化粮食储备区域结构
包克辛说,储备体系的概念很大,包括粮、棉、油、糖和猪肉等,这些产品中有的储备是充裕的,有的是不足的。其中油和肉的储量就不够,调节能力就差。去年是猪肉十分紧张,其后是油紧张。就粮食储备而言,总量是充足的,从完善储备体系角度讲,需要进一步调整的,一个是产销区域结构,一个是原粮与成品粮结构。
目前我国储备粮基本上是原粮,原粮不能直接食用,就有一个加工问题。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粮食加工布局也在调整,包括面粉加工业、大米加工业、玉米加工业以及食用油加工业。小麦加工明显地向产区集聚,包括河南、河北、山东的面粉销往全国;食用油加工则明显向沿海沿江港口集中。“这些趋势都值得关注和研究。过去,我们的储备布局侧重与生产衔接,产区的库存比较大。”
从农产品流通规律上讲,储备与加工环节衔接同样重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储备粮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销区和粮食加工集中区储备,使储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到粮食流通之中。今年初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带来的启示就是,销区也要保有一定加工能力,否则原粮转化就很困难。当地虽然有原粮储备,但交通中断以后,怎么加工出来?这是销区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
包克辛说,国家四级粮食储备以前都是储备原粮。在这次灾害中,幸亏从去年四季度就要求城市成品粮储备不少于10天消费量,现在看来冰雪灾害中成品粮储备做得较好的地方就没问题,可以直接从库里调出来供应市场。
“幸亏这次灾害是发生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当地都有较强的大米加工能力,出库以后加工大米就可以供应市场。如果这种重灾发生在销区,当地没有什么加工能力,一旦再没有成品粮库存,保障市场供应难度就比较大。”
米价一手托两家:供求区域矛盾的晴雨表
“我国稻谷生产和消费基本实现平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包克辛说,目前我国大米产需平衡有余,完全有能力满足国内需要,稳定市场大米价格。与此同时,要看到我国粮食供求尤其是大米供求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品种和区域上,比如这些年优质品种稻谷消费量增加不少,同时随着城市流动人口和大米再加工需求增加,籼稻需求又有所回升,供求就偏紧。
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区域性矛盾,如东北地区是我国粳稻主产区,去年粳稻商品量达到2000万吨,但由于存在运力瓶颈制约,粮食丰收了运不出去,卖不掉,价格往下掉。今年冬天,中储粮公司在黑龙江和吉林启动粳稻最低价收购,在辽宁实施临时收储粳稻,铁路部门全力保证东北粮食运输,发运速度和数量为历史少有。
“目前,调控措施的效果开始显现,阻止了粮食价格下滑,这也客观地反映出供求的区域性矛盾和现实压力。”包克辛说。
从平行到纵向分工:四级储备要合纵连横
包克辛说,我国南方销区和大中城市消费量大,是价格形成地区,但储备库存规模比较薄弱。这里的历史原因是当初建设粮库时向主产区倾斜。现实原因是现在粮食加工业都向产区集中。如果原粮大量储存在销区和城市,加工就成了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储存在销区的原粮还要拉回产区加工成品粮。
“解决区域性供求矛盾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中储粮总公司有一些有利条件。我们的垂直体系具备库点多、分布广、设施设备齐全的网络,在衔接产销区上具有独特优势。”包克辛说,销区粮少了我们就地投放,并以产区粮源为保障;产区粮多了就收,等运力缓解时再补充销区。一些库点有加工厂,规模不大,运作灵活。要发挥垂直体系优势,进一步健全产业链条,往前延伸增强在粮食产区收储能力,往后延伸增强销区供应能力。这样,产业链就形成了,平衡产销区间供求能力也增强了。
“所以,国家四级储备要逐步从以往的平行分工调整为纵向分工,以后县和市的储备转为以成品粮为主,省和国家储备以原粮为主,就是一线二线调控分工,这样应对突发事件就比较从容有序。这个工作去年就开始做了,要求大中城市这些销区进一步增加成品粮储备,同时再保持一定加工能力。”
完善储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足的要充实;地域上不合理的要调整加强;各级储备分工由原来的平行分工改为纵向分工,然后保持一定的销区加工能力。包克辛说,粮食是百价之基,“当然,这里有一个结构问题。美国的粮价涨幅比中国大多了,但它的CPI没我们高,就是因为它们的粮价占CPI的权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