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宁夏自治区50周年:教育公平向最贫困的地区延伸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5月12日电(记者艾福梅、刘晓莉)宁夏的“西海固”很出名,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一个“穷”。

    茫茫沙地,沟壑纵横,川塬交错,干旱缺水,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西海固”的扶持。然而,在不断的扶贫探索中,近年宁夏的决策者们认识到:恶劣的自然条件虽然是形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但思想的闭塞、劳动力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又阻碍着脱贫致富的步伐。

    “教育扶贫”,由此提上议事日程。

    “山村孩子的城市学校”

    贺兰山下,一座现代化的学校建筑里,学生们正三五成群地从宿舍走向教室,赶着去上课。无论是从外表还是谈吐来看,他们早已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山里娃”。

    山里娃在城里上学?这曾经是不可能。高额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来回的交通费,对于收入微薄的西海固人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中央和地方政府并没有忘记这里的200多万回汉群众。怎样跳出贫困地区办贫困地区教育?

    2002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宁夏投资6亿多元在银川市创办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全部面向西海固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位学生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

    “如果不是考到这里,我可能只能外出打工了。”从西吉县马建乡考入育才中学的山区孩子李华告诉记者。有9000多名来自西海固地区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六盘山中学和育才中学,其中80%来自农村。全部建成后,这两所学校招生规模将达2.1万人。

    “修建这两所学校,把山区的优秀学子请出来,免费接受教育,一方面希望为山区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为那里的孩子树立好榜样,起到示范性效果。”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建平说。

    短短两年时间,六盘山中学就成为宁夏十所示范性高中之一。2007年,学校1008名考生,文理科本科上线共计745人,文理重点上线率达到51%。而育才中学在招生当年,首批1000名新生参加全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了合格率99.9%的好成绩。

    教育专家评价说,宁夏这一做法,有利于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环境差的困难,缩短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现在,在宁夏山区,这两所学校有口皆碑。很多贫困家庭都盼望把子女送进这两所学校读书,许多学生把考上这两所学校作为目标。

    从“透风漏雨”到“当地最好的建筑” 

    “将山区优秀学子请出来,确实是一个创新之举,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毕竟数量有限。要想真正落实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根本还在于如何提高留在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水平。”自治区主席助理、原教育厅厅长蔡国英说。

    为了改善南部山区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宁夏先后投入17亿元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教育重点工程,翻建、改建、新建校舍面积242万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校舍砖瓦率达到95%以上。

    驱车走在宁夏同心县移民点石狮镇的乡间公路上,在一排排暗黄色的民居中,一座崭新的红墙两层楼建筑分外引人注目。这所名叫“石狮镇惠安兴隆小学”的学校是一所生态移民小学,2007年12月14日开始正式招生,现有460多名学生,都是新迁入移民家庭的孩子。

    今年14岁的六年级学生杨文霞告诉记者,她以前在马高庄豪前门村上学,学校是平房,夏天会漏雨,他们就用盆接着再继续上课;冬天没有暖气,他们则裹紧衣服抵挡寒冷。

    “现在的学校太漂亮了,还是楼房,所以我们要栽树,让它更加漂亮。”杨文霞说。

    “以前我去贫困山区调研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是在透风漏雨的教室里上课,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这让我十分忧心。而现在,经过校舍改建,学校可以说是当地农村最好的建筑。”蔡国英说。

    宁夏还为贫困地区学校大量配置图书、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到2006年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全覆盖。教育厅资料显示:全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2155个、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279个,全区78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正在受益。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提高“西海固”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按照规划,宁夏将实施“西海固地区学校改建工程”:对南部山区八县一区所有中小学、职业学校进行改造,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支持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中,支持每个县建设好一所优质高中和一所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银川建设好一个设施先进、水平较高、功能配套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面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招生,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以“教师补给”应对“教师流失”

    在贫困地区办学最困难的问题是师资问题。固原市原州区撒门村撒门小学校长马彦文说:“客观地讲,这里‘山荒水瘦路弯弯,流土流水不留人’,的确很难吸引好老师。”

    从2003年到2007年,同心县学生人数增加了近1万人,达到7万人,但教师人数只增加了90名;海原县有中小学生8.3万人,如按比例配备教师全县需要4600多名,但现有教师仅3400人,不得不临时雇用教师500多人。

    教师的严重缺编直接影响到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宁夏各级教育部门一方面抓紧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使山区教师的培训制度化,并利用远程教育和光盘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大支教力度,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川区教师支援山区、“特岗教师”等方式,缓解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冯艾,2003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200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她两度支教于宁夏西吉和云南沧浪;者连成,2004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2006年宁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每天行走8公里往返于银川两个吊庄移民学校,是“800名乡村学生的好老师”。

    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截至目前,有近9000名支教工作者先后活跃在南部山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为教师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在教育落后的宁夏山区,志愿者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也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带给了缺少老师、上不起学的乡村孩子们。

    蔡国英说,加强县以下教育和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今后,除了加强农村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外,还将进一步采取捆绑方式,把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捆绑在一起,以城带乡。实行教师互派,让川区的教师到山区代课,城市的教师到乡村代课,送课下乡,同时让山区、乡村的教师到城里任教提高。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教育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蔡国英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才是教育公平的真正体现。

    “西海固”也绝不例外。

 
 
 相关链接
· 宁夏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发展避免灾害特色农业纪实
· 宁夏进一步加强教育收费检查确保农民工子女就学
· 宁夏有决心对黄河宁夏段彻底整治 打造黄河金岸
· 宁夏: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项目不予报批征地
· 宁夏: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再需转移个人账户基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