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之夜
——记者与甘肃灾区群众一起露宿
新华社兰州5月16日电(记者 王艳明)露天过夜,成了许多灾区群众无法回避的选择。15日夜,在甘肃省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文县碧口镇,记者亲身体验了受灾群众的风餐露宿。
碧口镇位于甘川交界处的白龙江畔,地震使当地建筑破坏殆尽,镇上一切可利用的宽阔处,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简易帐篷、遮阳伞、彩条布等各种挡风遮阳设施,住着劫后余生的人们。
15日近午夜时分,记者也来到一处这样的临时避难所,打了个地铺。50多人集中在这片空地上,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6个月大的孩子,像一个大家庭。
满天星光下,有人已发出鼾声,有人还在窃窃私语,不远处的马路上,不时有车辆经过。突然,一个较强的余震袭来,将许多人惊得猛然坐起,一只小狗也跟着狂吠。
16日晨5时30分,记者被一次余震惊醒,一些人开始起床。
“昨天晚上又震了几次。”不远处一个叫魏远方的人对记者说。
魏远方在碧口镇上开有一家小卖铺。地震中,他自建的四层小楼,四楼塌了,下三层都严重裂缝,店内的许多东西被砸坏,剩下的方便面等食品,已经在这两天卖给或送给大家,现在自己要找吃的。
“大家都没吃,许多人需要救助,我们知道政府暂时忙不过来,每个人得自己先想点办法。”魏远方的妻子说。
74岁的衡文才与老伴睡在离记者不远处。地震后,从危房搬出来的两把藤椅就是他们的床,白天坐在上面,晚上睡在上面。
同衡文才老人一样,灾难让很多人无家可归,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碧口镇位于甘肃省最南部,交通不便,一度因交通中断成了“孤岛”。
“叔叔,我们的学校没了,怎么办。”张洁是文县二中的一名学生,地震将他们的学校摇得房裂屋塌,学校已经停课,她几天来不时地抹眼泪。
现在大家最担心的是下雨,因为他们搭建的简陋帐篷、彩条布等,根本挡不住雨。同时,食品已开始紧张。
“请将我的血液快点送到灾区!”
--羊城献血点见闻
新华社广州5月16日电(记者 肖思思)“请将我的血液快点送到灾区!”这是羊城人民热切的呼唤。四川发生特大灾难后,羊城人民渴望能给予灾区同胞所有力所能及的帮助。
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的献血点见到,已拿到无偿献血登记表的市民在献血车旁,里一层外一层地排了20米左右的长队,还有近30人围着工作人员索要表格。为了给灾区同胞献血,他们不少人已经等了两天。
在较场西路工作的冯智超16日已经是第二次来到献血点,“昨天中午等了一个小时,最后才知道血库已满了。为能排上队,我今天又请假早早过来了。”冯智超一年前到过汶川,那里如画的风景曾令他无比眷恋。灾难一瞬间把美好摧毁了,令他非常难过。
26岁的黎宪尧是广州市花都区某装饰公司的一名江西籍工人,16日这天,他请了一天的假,早晨6点就起床,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到达广州市中心的献血点。记者看到他时,他正拿着一份报道灾区的报纸在献血点静静等候。他眼眶满含眼泪,说:“灾区同胞遭受如此大的痛苦,任何人都会掉眼泪的。”
“我们工作很忙,平常工作时间老板不让请假的。但我说是来献血,老板马上同意了。”“以前献血后我感觉身体很虚,当时说以后不打算献血了。但我看到新闻说灾区急需O型血,我毫不犹豫就过来了。顾不了这么多了。我希望我的血液能够救到他们!”黎宪尧说。
时值中午12点,记者在天河区的献血点了解到,该点的需血数额已满,16日已经不再接收血液。但仍有很多人围着献血车不肯离去,他们央求工作人员再通融一下,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好不容易请了一天假。
广州市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在现场介绍:“市民献血的热情似火,不忍阻挡。但我们库存容量有限,而血液的有效期不长,我们也不能让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
据付涌水介绍,14日,广州市献血中心已经为3661位广州市民采血,采集了5100份血样,这已是广州血液中心日采集量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达到血液中心平均日献血量的5倍;15日为1443名广州市民采集血液。到15日为止,已经有4000多人因为没献上血而登记等待通知。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献血,四川发生这样的灾难,我为同胞们感到难受,不看新闻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献血。”40岁的林隆盛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身为某教育培训中心的董事长,平常工作特别忙,但16日一早,他特意抽个空来捐献血液。因林隆盛是第一次献血,他误以为献血不能吃早餐,饿着肚子来了,一等就近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