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灾突降,山崩地裂。
抑悲痛,结同心,中国政府与人民投入一场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浩大战役。
从地震发生那一刻,中国灾情牵动世界;随即展开的救灾行动,得到全球的有力支援。灾难面前,国际人道主义在升华。抗击灾害,世界与中国紧密相连。
人道无边超越国界
2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五次高官会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全体与会者起立,为中国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
17日,法国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影片《24城记》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的演职人员和在场的国际电影人、记者共同起立,为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
这样的场景,连日来在全球各地不断出现。特大地震之后,深切的关注投向中国,真挚的慰问绵绵不断。
12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在中国访问,汶川大地震突然发生。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他对中国人民表示慰问。当天,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致函中国领导人,表示诚挚慰问。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外国领导人也在震后第一时间向中国发出慰问。
慰问来自伊拉克、巴勒斯坦、阿富汗、索马里……,尽管那里的人民正饱受艰难;慰问来自缅甸,尽管那里的民众刚刚遭受强热带风暴的袭击;慰问来自汤加、摩尔多瓦、格林纳达……,尽管这些国家与中国相距遥远;关切来自全日本佛教协会、巴基斯坦伊斯兰促进会……,他们为抗灾送上祝福。
截至20日,共有166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向中方表示慰问。专程前来中国外交部吊唁的各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络绎不绝。
问候真挚而深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他说:“联合国随时准备向中国政府的救灾努力提供支持。”
美国总统布什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凭吊汶川大地震遇难者时说:“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并为中国地震遇难者及其亲人祈祷。”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慰问信说:“奥林匹克运动在你们身边,尤其在这困难时期。……我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这样的支持朴实真诚,跨越疆界,凸显普世的人道精神。
问候汇向中国,传达信念和力量。俄罗斯新闻社网站编辑部发出的一篇文章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与中国分担这份痛楚,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
文章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希望与中国同在。”
援助中国全球行动
21日凌晨,汶川地震日本救援队乘飞机离开成都,返回日本。这些天,先后抵达灾区的两批日本救援队,本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工作。
过去几天,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外国救援队还来自俄罗斯、韩国和新加坡。外国救援人员同中国救援人员一道,不顾个人安危,在极其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同时间赛跑,努力寻找更多埋在瓦砾下的人。
还有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的医疗队和援助人员,他们同中国救援人员并肩战斗,德国的一个流动式野外医院也将抵达成都。这些行动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汇入中国的抗灾壮举。
外国援助人员在灾区夜以继日的救援行动获得赞许,源源不断的国外援助让人感到温暖。
这些天,成都双流机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救灾物资运输机频繁起降。俄罗斯政府派出多架飞机运送了上百吨救援物资和数十名救援人员。约旦运抵四川的救灾物资包括急需的帐篷、床垫和医用器械,阿卜杜拉二世国王亲自下令,向中国赶运这批物资。
截至21日15时,全国海关累计快速验放143批次进境救灾物资和救援人员,分别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美国、新加坡、菲律宾、西班牙、英国、荷兰、意大利、沙特阿拉伯、法国、印度、丹麦、捷克、瑞士、澳大利亚、约旦、伊朗等。
随着对汶川大地震灾情的进一步了解,外国援助不断增加。韩国政府决定向中方追加价值400万美元的救灾物资,援助总额增至500万美元。德国政府决定将中德发展援助项目下的250万欧元用于中方抗震救灾。德国政府此前已向中方提供150万欧元救灾援助。沙特阿拉伯政府决定再次向中方捐赠一批救灾物资。此前,沙特政府已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
运往中国的援救物资,承载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灾区的牵挂,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宝贵而及时的支持。
15日上午,两名韩国小朋友在妈妈的陪同下前往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捐出省下的零用钱。他们在慰问信中说:中国小朋友,加油!你们一定会克服困难!
这只是全球募捐援助中国抗灾的一个场景。过去几天里,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企业、社团和个人纷纷为中国救灾捐款。长长的捐赠名单中,朝鲜政府宣布向中国政府提供10万美元,莫桑比克政府提供4万元人民币救灾援助,萨摩亚政府向中方提供10万美元援助……中国古语道:“惠不在大,济人之急可也。”国际社会的每一笔援助,无论多少,都代表捐赠方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都将为中国抗灾发挥宝贵作用。
华侨华人是最热切的捐赠群体。18日,纽约华侨华人举办“众志成城——纽约华人华侨各界赈灾义演”,200多位演艺界人士与到场观众为灾区踊跃捐款。
连日来,希腊华人华侨妇女联合总会的妇女们头顶烈日,手捧捐款箱,筹集抗震捐款,她们高举的募捐倡议书写着:“震在汶川,痛在我心”。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位四川籍工人辗转近百公里,亲手将7名工友凑齐的600迪拉姆(约合1200元人民币)交给中国使馆工作人员。
海外侨胞的赈灾义举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和衷共济的传统美德。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始终秉承“常怀从善心,乐为施德人”的信仰,但凡中国发生重大灾情,海外同胞不分长幼,不论贫富,无论是旅居的华侨,还是加入外籍的华人,是老华侨还是新移民,都表现出与祖国、祖籍国人民休戚与共的情怀。
中国救灾举世盛赞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遭遇的灾难,也是人类之殇。中国政府和人民戮力齐心抗震救灾的壮举,举世瞩目。
一些外国记者在四川灾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抗灾一线,捕捉细节。法新社报道了34岁茶叶推销员刘文波。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伴们不知疲倦地挖,救出大约700人。他的妻子和双方父母却失去生命。
路透社在一篇文章中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军队的快速反应赢得称赞。文章说,近20年来,中国军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抢险救灾中,形象不断得以提升。1998年,军队在抗击特大洪水灾害的行动中起了巨大作用。现在他们又投入了地震救灾工作之中。
德国《商报》题为《人民解放军的时刻》文章写道,士兵们在挖掘营救时,用不上重型机械,他们就用双手挖掘废墟。
这些普通中国人,承受着地震带给他们的痛苦、艰辛。这些普通的英雄,组成中国抗灾的脊梁,感动着世界。
这些天,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灾行动,国外舆论给予盛赞。“震撼”“崇敬”“奇迹”“崇高”……这样的词汇在报道中国震灾的外国报章中不断出现。
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发出《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的文章。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篇署名文章说,中国领导人对汶川地震灾难作出反应的效率“让人印象深刻”。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17日发表评论说,13亿中国人参与的救援行动还在紧张悲壮地持续,其创造的奇迹与经验,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生命课程,是人类史上最宝贵的经验。
法国《欧洲时报》一篇社论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同舟共济,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在升华。在惨烈的地震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悼念死者的悲痛中,燃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