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3日电(记者 徐松)历经10多个废寝忘食的工作日,诊治数千病患后,前来援华救灾的外国医疗队于3日前后陆续回国。在这些“现代白求恩”离别之际,心怀感激的中国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浓浓的谢意:
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双语写就:“救死扶伤情深似海”“感谢真诚的国际主义人道援助”。
一个小小的熊猫玩具,附带留言:“如果大熊猫能言,她会诉说中俄人民之间深深的情、厚厚的意。”
一名11岁的中国小学生用他稚嫩的笔体,深情写下:“请接受我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灾区的父老乡亲会永远将你们铭记”。
……
是的,巨大的灾难侵袭之后,有你们陪伴的那些日日夜夜,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千里驰援 奔赴灾区救死扶伤
5月20日,第一支来华的外国医疗队俄罗斯医疗队在地震重灾区彭州市搭建起了巨大的野外移动医院;随后,日本医疗队于22日来到华西医院;意大利医疗队开赴受灾严重的绵竹市孝德镇,德国医疗队也在都江堰重灾区搭建起了一所能满足25万人社区规模的移动式综合医院“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此后,国际医疗志愿者们源源不绝,又陆续有英国、法国、巴基斯坦和印尼的医疗人员加入到援华救灾的队伍中来。
在医疗救助行动中,许多医疗队都选择了建立移动医院这一模式来完成救治任务,医护人员也是按照主刀大夫、护士、麻醉师和医疗辅助人员流水作业的模式来配备,完全实现从火线到手术台的无障碍救治。
没有搭建移动医院的医疗队也同样为救治伤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日本医疗队队员高野博子护士长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她目睹中国同事为了挽救生命废寝忘食、拼命工作,自己感同身受,能为协助他们救助中国伤患她感到十分自豪。
鱼水情深 与灾区人民结下深情厚谊
在十多天的朝夕相处中,外国医疗队员与中国伤患之间结下了真挚的感情。外国医疗队员惊叹于中国人坚强感恩,中国人民感谢外国医疗队员解救他们于灾难的魔爪之下。
彭州市小学生赵永钦将他耳闻目睹后迸发的感激写入了一封500字的感谢信中:“你们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把多少鲜活的生命挽救,把生命垂危的伤员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此,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灾区的父老乡亲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这个11岁男孩的话深深感动了俄罗斯医疗队的队员们。亚历山大·伊万纽斯说,在这封信中,他看到了中国人不仅坚强,还懂得感恩。俄罗斯救援队得到了回报,也收获了友谊。
“六一”国际儿童节,绵竹市孝德镇的孩子们收到了特别的礼物——意大利的叔叔阿姨们特意为他们安排的快乐时光。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54岁的意大利医疗队总协调员顾塞普抱着灾区的孩子,唱起了属于全世界儿童的歌谣《老农场》;外科医生卡罗拉笑眯眯地拿来亲手烹饪的比萨饼和特意买来的阿尔卑斯奶糖,分发给孩子们。
“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药品、医疗救治,还有快乐。我要把中国孩子的笑脸带回意大利。”卡罗拉说。
小朋友们演唱起了中文歌曲《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感谢你们……”歌声似乎穿越了语言的障碍,将两国人民的心拉得很近。
兢兢业业 与中国同行交流提高
此次来华救援的外国医疗队员大多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携带的仪器也是最顶尖的设备。他们的到来,不仅缓解了中国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跨国医术、医德交流的使者。
很多中方的医护人员都对外国医疗队员的医术、医德赞不绝口。华西医院血透中心的护士长文艳秋说,高野博子护士长对病人那种自然流露的亲切与关心值得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学习。
“既亲切又职业,那股细致劲,好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有些地方一般的护士可能会忽略,但她都想到了,病人都十分愿意与她倾诉交流。”文艳秋说。
德国医疗队此次带来了总重达50吨价值150万欧元的医疗物资,成为此次携带物品最为丰富的医疗队。然而,德国医疗队总共才来了2名医生4名护士。原来,与其他外国医疗队不同,德国医疗队希望通过邀请中国医护人员一起工作,传授他们如何运作医疗站的相关知识。
“救治任务完成后我们将会把医疗站的全套设备留在当地,我们希望中国同行们会使用它,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德国医疗队领队托马斯·默克告诉记者。
据了解,大多数医疗队在结束使命后,都会将剩余的医疗物资捐赠给灾区群众,这对遭受地震严重破坏的当地医疗系统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医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