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记者曹智、刘永华、白瑞雪、李宣良)折放在书桌一侧的纸条上,密密麻麻记了十多个电话号码。从名字上判断,前面两个号码,显然是主人兄弟的。
离开前,主人似乎与其中某个号码联系过——或许,那就是他留给亲人最后的声音。
挂在书桌对面的军装上,赫然写着主人的名字:邱光华。
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
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
6月10日10时55分,直升机残骸在深山峡谷中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到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战士,闻令而动
“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忆5月12日以来一次次拯救生命的飞行,48岁的陆航团飞行员陈远康说,拐弯、拉升、降落,飞行员的每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在峡谷中贴着山峰飞行,在狭窄的江边寻找降落点,在强烈的气流中颠簸……所有乘过直升机进入震中的人们,都忘不了视线周围每过三四百米就拐弯的大山,忘不了视线下方湍急的江水,忘不了山头之间蜘蛛网一样的高压线……
陈远康记得,部队投入抗震救灾以来,邱光华几乎每天都要提醒大家:“沟里风向变化太快,一定要注意高度……”
5月31日12时,接到团长余志荣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了2个架次任务的机长邱光华和副驾驶李月、机械师陈林立即作飞行准备。得知机上还缺一名空勤机械师,正在午休的王怀远一跃而起。快要起飞时,这些天来一直在帮各机组装卸物资的士官张鹏也蹦上了直升机。
5名闻令而动的战士,没有犹豫,就像地震发生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战,请战!
震后第3分钟,陆航团启动应急预案;
第30分钟,所有直升机进入待飞状态;
第118分钟,2架直升机飞向震中……
那么多的救灾物资,早一分钟完成装卸,就能早一点到达灾区。战士张鹏,坐不住了。已被支部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他,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请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考察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时话特别少的战士,似乎一下子迸发出了全部的热情:大部分官兵轮班工作,他却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仓库和直升机、成都和重灾区之间;无论多晚归来,他总不忘提醒值班员,明天一定早点叫他起床,十几天里他完成了170个架次物资的装卸任务;团里交纳特殊党费,他把兜里仅有的80元,作为一个非党员的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机长邱光华原本也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管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作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来自羌寨的邱光华,是茂县人的骄傲。这次灾难中,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通讯中断的那些天里,面对同事们的安慰,邱光华总是喃喃低语:“什么消息都没有,估计没希望了……”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当直升机飞越满目疮痍的故乡,邱光华的眼中是否有泪?当他的机组从灾区接出一批又一批伤员,他是否在人群中寻找过白发的双亲?
这一切,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
但我们知道,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包括团长在内,7名飞行员的家都在重灾区。他们无暇顾及亲人,无法顾及危险,因为前方,有战士必赴的使命。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机组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
然而——这一次,雄鹰却选择了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飞翔……
雄鹰,向往蓝天
搜救,从直升机失事那一刻就开始了。
在汶川县城至映秀镇的山谷间,直升机和地面部队拉开了一张天地搜救的大网,人们在这条曾创造无数生命奇迹的通道中,再一次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整个中国,都在聚焦那架尾号为734的直升机。
这是一架上个世纪9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米-171直升机。
把这批飞机从厂家接飞回国的,正是邱光华。
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有着5800小时飞行经历的邱光华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
他们清楚地记得,1999年10月,当接到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的命令后,是邱光华冒着细雨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航线;
他们清楚地记得,在2000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一次身体小恙导致停飞。
或许只有当过飞行员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对于蓝天的向往。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
1985年底,西藏墨脱发生严重雪灾,部队派出4架直升机参加抢险。
在这次“黑鹰”首次救灾行动中,运输机把一架“黑鹰”空运到西藏。负责拆卸和组装工作的王怀远,和同事们一起仅用了4个小时就完成了直升机的组装。冰天雪地中,为了保持电瓶的温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设备,边吸氧边操作……
先后在直升机修理厂、机务大队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王怀远,对外场和内场工作都高度熟悉。团装备处发动机主任闫二虎说,平时他们只要一提起某种故障的情形,王怀远都能立即说出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团里的年轻人对王怀远又爱又怕。平时,兄长一般的他喜欢跟大家一起聊天、抽烟。可一到停机坪,谁开个玩笑,他都要干涉。
王怀远说,我严格要求,是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
28岁的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
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还有被列为重点人才培养的李月,驾驶技术出色的张鹏……
若没有这场不期而至的事故,这该是一个多么优秀的组合!
战友们在盘旋的铁鹰里焦急地寻找着邱光华机组的一丝丝痕迹。一下机,涌上心头的,又是昔日共事的点点滴滴。
飞行大队教导员向守友说,邱光华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还总把自己当作“新同志”。点名、集合,他比谁都先到;打扫卫生,他总是第一个拿起工具。当一家直升机公司用丰厚的年薪邀请他加盟时,邱光华拒绝了:“我从山里走出来不容易,要珍惜党和人民给的荣誉。”
飞行员王朝勇说,自从2003年毕业分配到陆航团后,李月的每一个除夕都是在值班室度过的;家在驻地的李月,总是把团聚机会让给两地分居的战友……
5月31日下午,汶川县漩口镇群益村,一架直升机从天空掠过。3岁的魏佳丽拉着奶奶胡群辉的手:“奶奶,那个直升机要飞到哪里去喃?”
老人看了看空中铁鹰行进的方向:“直升机怕是要回家了。”
“那它还回不回来?”孙女又问。
“吉祥鸟每天都来。你喜欢看,我就每天都带你来看……”
胡群辉坚持认为,她们所看到的,就是那架尾号为734的直升机。
勇士,还在身边
张鹏的房间原封未动。从直升机失事到现在,战友们仍然相信,他会回来的。
房间的外墙上,挂着一部红色的电话机。
出发时,张鹏是否就是站在这里,给远在山东滕州农村的父母去了最后一个电话?
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说,参加抗震救灾以来,张鹏的话突然多了起来。睡在车里、走在路上,时不时跟战友们说说在灾区看到的人和事。
“我想收养一个孤儿。”一个晚上,张鹏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高跃哑然失笑:“小屁孩儿,你自己还没长大呢!”
“长没长大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懂得了责任,是否勇于去担当责任。”
张鹏一字一顿的回答,让高跃怔住了。
灾难,让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几天前还在为没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丧的男孩,长大了。
惦念着灾区孤儿的张鹏走了,734号机组走了……留下的是一串用生命写成的数字:大地震以来,734号机组连续执行复杂地理、气象环境条件地区抢运受伤群众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飞行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
“一架直升机,装不下多少伤员啊。”李月好几次跟同事们说,“直升机要是能不休息就好了,我愿意从早到晚不停歇地飞。”
李月是家中的独子。今年初,刚刚领了结婚证的他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就投入了抗雪救灾工作。随后纷至而来的任务,让婚礼一次又一次推迟。
旅游结婚,是李月最初的想法。热爱摄影的他,电脑里存满了花草、动物的照片。他想用镜头,在名山大川的背景里留下最美的蜜月记忆。
新郎和摄影师,却永远缺席了。
陈林曾向战友们描述他念念不忘的一幕:一对受伤的映秀夫妇被送上飞机后,一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机组人员安慰他们说,没事,没事,咱们已经安全了,但两人还是不分开。
不知陈林是否在某一次报平安的电话中,把这个故事告诉了妻子?如今痛失丈夫的妻子,是否会在忆起这一幕时,责怪丈夫没有多留些团聚的时间?
地震发生后,陆航团在操场为飞行员家属搭建了避灾帐篷。陈林却坚决不让妻子来队:“团里这么忙,不要添麻烦了!”
5月30日11时,当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队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陈林,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夫妻、父女的最后一面……
邱光华的妻子,至今没有工作。战友们小心翼翼地说出飞机失事的消息后,她说:“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感到光荣和自豪……”
此言,让一屋恸哭。
或许王怀远再也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了——就在直升机失事前几天,他对患有腿疾的弟弟说,执行完这次任务,就带他到大医院做假肢。
繁忙的工作,让王怀远无暇顾家。妻子先是随军,后来又不得不辞去教师工作,全力照顾丈夫和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儿。经济适用房刚刚装修完,现在每月还着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
还有几年就能退休的王怀远,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
他常常说,农民的儿子,不能离开土地……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734机组献出了一切。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他们的战友又驾驶着雄鹰飞向了蓝天……
青山作证,在这片饱经灾难的土地上,一度荒芜的田间已插满秧苗,昨日的废墟上正在升起袅袅炊烟……
邱光华机组,我们曾多少次在灾区同行
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记者白瑞雪)照片上的他抿着嘴,仿佛摄影师说了什么逗乐的话。他有没有女朋友?他平时有什么爱好?远在山东的父母是否知道他一次次飞往灾区?
当我向陆航团的官兵们询问张鹏生前事时,几乎没有人,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个23岁的战士,遇难机组中最年轻的一员,实在是太普通了。
战友们说,张鹏不爱说话,碰上年轻人之间磕磕碰碰的事,总是扭头就走。家在农村的他,花钱特别“抠”,去年过年的时候上街买回一双新皮鞋,兴奋得像个小孩。
在基层部队,小车驾驶员是个惹人羡慕的活。但原本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的驾驶员张鹏,硬是要求去一线——不开车了,用肩膀和双手,一趟趟往灾区搬运物资。
我在脑海里,拼凑着一个并不高大的、蹦蹦跳跳的身影:他没有固定的岗位,而是在忙碌的凤凰山机场满场地跑。看到哪需要人手就去帮忙,看到哪架满载物资的直升机即将起飞,就一个箭步跳上去。他是那么不起眼,以至于直到飞机失事消息传来、部队清点人数,人们才知道,张鹏上了那架再也没有回来的734直升机。
这位自山东滕州来到天府之国从军的战士一定知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中国的心,都和四川连在了一起……
一次次的讲述,让我认识了小战士张鹏,认识了还有11个月就停飞的机长邱光华,认识了没有来得及办婚礼的副驾驶李月,认识了工作上铁面无私的老机械师王怀忠和女儿才1岁的机械师陈林。
在灾区采访的几十天里,我和我的同事们,不知曾多少次登上他们的直升机,或是在机场和塔台上与他们擦肩而过。在直升机并不宽敞的空间里,我们本该记住他们。但我们顾不上了——我们胆战心惊地盯着窗外的群山和湍急的岷江水,我们惦记着早一点到达灾区的废墟与帐篷、早一点直击发生在那里的一切一切……
无法弥补的遗憾。曾无数次与他们同行的我们,竟然也只能在遗像中瞻仰他们的面容,在战友们的追忆中走进他们的世界!
站在邱光华的房间里,我翻看着他的书桌上一摞墨绿色封皮的飞行日记,凝视着那张写满了亲朋电话号码的纸条。坐在王怀远的办公桌前,我听同事们静静地回忆他们与“王大爷”的最后一面……
我想面对他们的爱人、父母和未成年的儿女。我想知道,挽救了无数个生命和家庭的他们,有着一个怎样温馨的、付出许多的家庭。我更想知道,当直升机一次次盘旋在茂县的天空,住在窝棚里的白发双亲是否想过,他们的儿子邱光华,为什么不停下来,把他们接出灾区……
记者变成了一个残酷的职业,如果你清楚获取信息的代价——增添他们的悲伤,或是打破他们明知渺茫却仍存一线的希望。
最终,我还是没有采访烈士们的亲人。
烈士遗体找到的消息传来,昨天采访过的一位盲人的话,猛地在耳边响起。
——“在天上飞的人,要保重啊!”
在北川县擂鼓镇人声鼎沸的帐篷村里,赵福仁专注地聆听着直升机从头顶掠过的声音。他甚至能准确地说出每天在这里来来回回的,有多少架飞机。
失明已经20年的他没有见过直升机。但他认为,直升机应该有蝴蝶一样的大翅膀、蜻蜓一样的翘尾巴。他还知道,这些直升机从他家乡的废墟里,救出了好多好多的生命……
新闻背景:遇难机组人员简介
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记者朱映涛)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失事的米-171运输直升机残骸,经全力搜寻于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失事机组成员5人: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
邱光华: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
邱光华,1957年4月出生,四川茂县人,羌族,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直升机机长,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特级飞行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51岁的邱光华有着5800多个小时的飞行经历。仅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就飞行63架次,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以及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等灾区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其中受伤人员54名。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抗震救灾中,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依然不离机舱。
李月:家中独子 刚领结婚证
李月,1980年出生,是陆航团年轻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李月是家中的独子,今年初刚领了结婚证。小两口有一个心愿:就是等部队任务不紧张时,举行旅游结婚。可是部队从年初执行抗击冰雪救灾任务再到这次抗震救灾,他一直忙碌不停,婚礼只好一次又一次推迟。
李月爱好摄影,他的电脑里存满了自己拍摄的花草、动物等照片。他想用镜头,在名山大川的背景里留下最美的蜜月记忆。
王怀远:陆航团资深空勤机械师
王怀远,1961年出生,有3010小时的飞行经历,是陆航团资深空勤机械师。他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
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后因身体不适导致停飞。但他从未放弃,最终以一名优秀的空勤机械师的身份重返蓝天。
这次救灾中,王怀远每次从灾区返回,都要带回一大把灾区群众写在烟盒、纸壳上的电话号码,一下直升机就不停拨打电话,帮灾区群众给亲人报平安,而自己10多天来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还有几年就要退休的王怀远,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四川泸县的老家,种橘子。他弟弟患有腿疾,行动不便。他给弟弟承诺,在执行完这次抗震救灾任务后,就带弟弟到大医院安装假肢。
陈林:陆航团机务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助理空勤机械师
陈林,1980年出生,28岁,陆航团机务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助理空勤机械师。
陈林2001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
地震发生后,团里为了让飞行人员安心飞行,专门搭建了家属来队避灾帐篷。但为了不给团里添麻烦,陈林坚决不让妻子来队。5月31日11时许,陈林的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过来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陈林,没想到这竟成了夫妻、父女最后的一次见面。
张鹏:二级士官
张鹏,1984年出生,“80后”士兵,二级士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主动请缨,帮各机组装卸物资,每天在机场连续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参与装卸救灾物资170架次,合计60余吨。
5月21日那天,陆航团举行了一个向灾区交纳特殊党费的仪式,长长的队伍里都是党员,唯一一个普通士兵,就是张鹏。上半年,连队刚把张鹏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灾情发生后,张鹏已经捐了100元钱。这一次特殊党费活动,因出发急,他没有带多少钱,就把兜里仅有的80元钱以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作为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失事直升机组所在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是成都军区的一支空中劲旅,常年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复杂天候和地形条件下执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高原飞行经验丰富,应急出动能力强。汶川大地震以来,这个陆航团承担了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抢运伤员、输送物资、投送兵力等任务,创造了抗震救灾中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出动直升机勘察灾情;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送到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截至5月31日,陆航团累计灾区飞行1658架次,成功抢运伤员1111人,转移受困群众1657人,投送各类救灾人员2119人,运送物资544.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