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奥运火炬完成"航天之旅" 费俊龙聂海胜参加传递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6月28日,火炬手费俊龙(左)在起跑仪式上高举火炬。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东风航天城传递。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6月28日,火炬手聂海胜手持火炬传递。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东风航天城传递。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社东风航天城6月28日电(记者孙彦新、白瑞雪)奥运圣火28日上午在神舟飞船起飞港——东风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具有鲜明航天特色的传递。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和其他20名火炬手共同参加了传递活动。

    辽阔的大漠戈壁,载人航天发射塔架巍峨耸立,塔架正面的巨型红色条幅上写着“喜迎奥运、决胜神七”8个大字。

    上午8时,现场上千名观众齐声高呼:“10、9、8、7、6、5、4、3、2、1,点火!”奥运火炬像飞船发射那样,以倒计时方式点燃,现场的气氛也被瞬间点燃。

    8时15分,第一棒火炬手、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跑步登上神舟飞船活动发射平台,高擎起祥云火炬向观众展示,富有航天科技特色的火炬传递随即展开。

    航天城火炬传递路线分三段进行,总里程8公里,整个传递活动时间约2小时30分钟。火炬登上发射塔架展示后,经过火箭飞船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神舟友谊大桥、弱水河、飞天公园、胡杨林、航天员公寓问天阁、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画像等航天城主要标志性建筑和重要自然、人文景观,最后到达东风广场。

    参加传递的火炬手当中,有76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等功勋卓著的航天界老专家;有神舟一号到六号发射零号指挥员郭保新等来自航天战线的青年才俊;有东风航天城的普通战士和青年学生;还有来自总装备部驻川某基地的抗震救灾英模代表王普杰、杨清甫等。

    王永志说,“中国航天人喜迎奥运,大家决心力保奥运之后的神舟七号飞行圆满成功,共为祖国添光彩,为人类和平与友谊做贡献。”聂海胜说,“我将把火炬带回到紧张训练备战神七的战友们身边,共同分享喜悦与激情。”

    9时33分,最后一棒火炬手、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刘克仁接过火炬,跑步到东风广场庆祝舞台,向群众展示火炬并点燃圣火盆。

    火炬传递沿途,航天人挥舞国旗、奥运会会旗和各色彩旗,高呼“北京加油”、“中国加油”、“祝福奥运”、“祝福航天”口号,举起“航天大发展、祖国大繁荣”,“航天人和灾区人民心连心”,“奉献一片爱心,支援灾区重建”等横幅,并用威风锣鼓、秧歌表演、龙狮舞等多种形式尽情喝彩助威。

    东风航天城是位于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城而过,河畔胡杨林是目前地球上仅存的3片胡杨林之一。神舟七号飞船10月份将在这里发射升空,自1958年组建以来,这里先后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等41颗卫星和6艘神舟飞船。

    东风航天城火炬传递新闻发言人说,奥运圣火在东风航天城传递,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航天精神的融合,象征着祖国的航天事业将与奥运圣火一样,绚丽多彩、生生不息。

    奥运圣火下一站将前往宁夏中卫。

    东风航天城50年见证中国航天跨越发展

    新华社东风航天城6月28日电(记者孙彦新、白瑞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28日接受采访时说,东风航天城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组建整整50年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跨越发展。

    东风航天城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所在地,坐落在祖国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位于内蒙古和甘肃两省区交界处。50年来,这里从当年鲜为人知的导弹火箭靶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知名航天中心。

    于本城说,东风航天城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和历史缩影。1958年,陈士榘上将率领十万大军,来这里修建导弹靶场。我国大部分重要的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产品的首次发射,都在这里完成。

    迄今为止,这里成功发射了41颗卫星和6艘神舟飞船,创造了包括第一枚导弹发射、第一次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发射、第一颗卫星发射、第一次为国外提供搭载服务、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发射等我国航天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十一个第一”。

    东风航天城是我国唯一的现代化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技术,形成了包括航天员、应用、飞船、火箭、发射场及测控通信等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试验体系,指挥控制手段和质量控制体系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发射成功率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带动了航天城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东风航天城从当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漠,变成了大漠戈壁中的一片美丽绿洲,服务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文体场所不断增多,子女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交通通信得到较大发展。

    航天技术助推“科技奥运”

    新华社东风航天城6月28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在全场观众10秒钟倒计时的口令声中,东风航天城28日8时以模拟神舟飞船发射点火的方式,开启了奥运圣火在航天城站的传递活动。

    东风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说,独特的点火装置,是由载人航天团队按照载人航天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制作和加工的。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航天与奥运的密切关系,彰显出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的理念。”于本城说。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中,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开幕式、火炬、安保、智能交通、环境清洁等项目和工程。

    “我手中的这把火炬,就是航天人智慧的结晶。”火炬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告诉记者。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奥运火炬燃烧系统,具有燃烧时间长、抗风雨等性能。在5月8日登顶珠峰的传递过程中,火炬经受住了高寒、缺氧环境的考验。

    据王永志介绍,奥运火炬应用了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工艺,体现了航天产品冗余的设计思想。他还说,奥运会的电视转播等环节,离不开通信、气象、遥感、导航等卫星系统的支持。

    另一位火炬手、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透露说,载人航天团队的多名专家,参与了开幕式等环节的设计和筹备工作。

    陈炳忠认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推动航天技术的日常应用。

    陈炳忠举例说,由于工业基础等条件限制,世界上空间材料的提纯目前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没有走上产业化道路。而在月球上建立太阳能发电站、进而将电能传回地球等科学设想,在未来几十年里也还将停留在设想阶段。

    “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需求牵引下,航天技术必然加快创新步伐。”陈炳忠说。

    东风航天城主要人文自然景观一览   

    新华社东风航天城6月28日电 东风航天城所处地域是古代匈奴居延部落的游牧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航天城南端是河西走廊,西边是世界艺术宝库敦煌。发射中心早期的导弹和卫星功勋发射场,已经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现代化的航天港,这里成为中国航天第一港。

    载人航天发射场

    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技术,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并称为世界三大载人航天发射场。

    总高度为106米的飞船发射塔架,安装有防爆电梯、航天员逃逸滑道等先进设施,塔顶有重型吊车、避雷针,塔底建有双向导流槽,全塔总重约2500吨。高93米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为亚洲最高的单层厂房。厂房通往发射塔架20米宽的转运轨道为世界最宽的无缝钢轨,船箭塔组合体就是通过这条轨道从技术区转往发射区的。

    发射场同时具备卫星发射功能,新型卫星发射工位2002年建成后,先后进行了以返回式卫星为主的8次9颗卫星发射,今年还要进行多次卫星发射。

    黑河(弱水河)、胡杨林

    黑河,也称弱水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从祁连山脉折北蜿蜒流入巴丹吉林沙漠,其中流经东风航天城段古称“弱水流沙”。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北线交通要道,沿河两岸,留下了秦汉以来大量的历史遗迹,出土过居延汉简等世界级珍贵文物,古老的烽燧要塞与今天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遥相呼应。

    弱水河是东风航天城赖以发展的依托,滋养着周围极为珍贵的草场森林。这里的主要森林资源是古老的胡杨,它诞生于6000多万年前的古地中海沿岸,是杨柳科中唯一能扎根戈壁沙漠的树种,有着“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的美誉。这里的胡杨林是国家重点保护天然林,是地球上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

    问天阁

    问天阁,是我国航天员在发射中心的工作生活区,建于2001年3月,2003年9月投入使用,主要包括航天员飞行任务准备设施、训练设施、生活设施和专用会见厅。

    问天阁取名源于屈原的“天问”和苏东坡的“把酒问青天”。寓意航天人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理想追求。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为航天英雄杨利伟出征壮行;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时,温家宝总理在这里为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壮行。

    东风礼堂广场

    东风礼堂建于1960年。当时,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周总理亲自批准,将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的部分建筑材料运往戈壁滩,用于修建东风礼堂。礼堂广场是航天城举办各种群众活动的场所,是航天城的地标之一。

    特写:圣火燃烧航天城

    新华社东风航天城6月28日电(记者白瑞雪 孙彦新)“10、9、8、7……点火!”发射倒计时的读秒口令,又一次惊醒了戈壁滩的清晨。

    在东风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塔架下,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点燃了北京奥运火炬航天城传递活动的第一支火炬。

    28日8时,细雨蒙蒙,鲜艳的国旗与北京奥运会会旗,把载人航天发射场变成了红色的海洋。震天的锣鼓声中,首位火炬手——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缓缓起跑。

    3年前的那个金秋,费俊龙正是从这里踏上了中国人的第二次太空之旅。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

    “东风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传递奥运火炬,心情就像再次出征太空。”手持火炬的费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奥运火炬点燃了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也点燃了人们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梦想。”

    把费俊龙送上太空的人——6艘神舟飞船发射的“零号指挥员”郭保新和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依次接过火炬,登上106米高的发射塔架。

    接下来,沿着20米宽的火箭转运铁轨,另外6名火炬手把火炬一段段传至93米高的总装厂房。前者,是世界上最宽的无缝钢轨;后者,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厂房。

    在这个让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成真的发射场上,有着太多的世界和亚洲“之最”。自1998年投入使用以来,这里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载人航天发射场。

    跨过源自祁连山雪的弱水河,经过古老的胡杨林,火炬来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巨幅照片前。

    第11名火炬手谌延政停下脚步,向人群展示火炬。35岁的他在博士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戈壁滩从事科研试验工作,为神舟一号到六号的数据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白照片上的钱学森,仿佛注视着年轻的火炬手。这位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人之一如果此时再访酒泉,或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航天事业就像这接力的火炬一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传递仪式在圆梦园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英雄航天员聂海胜从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手中接过火炬,沿着他三年前冒雪出征的路线前行。

    橘黄色的问天阁外,龙舞狮跃。大漠航天人就像当年为航天员壮行一样,用如火的热情,把奥运圣火送上了东风路。

    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画像,如同一个个驿站,矗立在东风路两侧。

    这是航天城的中心大道,更是一条浓缩了中国航天半世纪酸甜的路。

    50年前,曾率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与刚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的将士征尘未洗,即奉命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50年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拥有了完整的地地、地空、海防导弹武器系统,具备了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几个月后,中国第七艘神舟飞船将载着航天员,再次从东风起航。

    在欢呼和祝福声中一路前行,在细雨和清风中持续炽热的舞蹈。经过22名火炬手总里程8公里的接力传递,圣火抵达航天城站的终点——东风广场。最后一棒火炬手、航天城党委书记刘克仁点燃圣火盆。

    这一刻,“中国加油、北京加油”的喊声回荡在茫茫戈壁。

    这一刻,中国航天人向着“喜迎奥运、决胜神七”的梦想走得更近。

 
 
 相关链接
· 奥运圣火在太原传递 完成唯一使用火车传递一段
·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山西平遥站传递工作准备就绪
· 奥运圣火内地传递:西安誓师动员大会迎奥运火炬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