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甘肃省迎来北京奥运圣火 “祥云”助力重建家园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甘肃敦煌7月5日电(记者连振祥 王艳明)“祥云”5日开始了在甘肃境内的传递,首站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敦煌,而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欢欢”的头部纹饰就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

        7月5日,第一棒火炬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右)从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手中接过火炬。当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甘肃敦煌传递。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敦煌市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火炬传递起跑仪式现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九层楼前广场。上午8时,火炬传递仪式开始。全体人员为地震灾区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北京奥组委圣火使者点燃“祥云”火炬并将它交给了甘肃省委书记陆浩,陆浩随后交给了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徐守盛又交给了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李建华将火炬交给了第一棒火炬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在现场观众“中国加油”、“奥运加油”的助威声中,樊锦诗高举火炬,缓缓跑出会场,开始了奥运圣火在敦煌市的传递,也由此拉开了奥运圣火在甘肃的传递之旅。

     7月5日,第一棒火炬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手持火炬进行传递。当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甘肃敦煌传递。 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与其他地区火炬传递不同的是,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第29棒火炬手石生泰手持火炬、骑骆驼完成了60米的传递。

    奥运圣火在敦煌市的传递线路全长为7·03公里,共有120名火炬手参与。上午10时30分,哈萨克族火炬手塞力克高举火炬跑进传递终点敦煌月影广场,登上圣火台,点燃圣火盆,结束了奥运圣火在敦煌市的传递。

    传递结束后,现场宣读了抗震救灾募捐倡议书,火炬手为地震灾区进行了捐款。

    6日,奥运圣火将到达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开始在甘肃省的第二站传递。

    7月5日,演员们在敦煌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进行表演。当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甘肃敦煌传递。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祥云”助力重建家园

    新华社甘肃敦煌7月5日电(记者 连振祥 王艳明)在经过了前所未有的地震灾难后,重灾区甘肃省迎来了“祥云”。

    从陇东黄土高原,到河西戈壁大漠,从火炬传递的3个城市,到地震重灾区陇南市,人们欢呼,“祥云”飘来了,正在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的陇原儿女终于盼来了这激情而温馨的一刻。

    北京奥运会火炬7月5日开始在甘肃传递。从5月12日到7月5日,时隔不到两月,甘肃省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转入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

    陇南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学春说:“陇南灾区虽然远离‘祥云’火炬传递现场,但是,整个传递活动和灾区人民心连心,为灾区加油,为灾区捐款,灾区人民已经深深感到了‘祥云’的温暖。我们要借火炬传递东风,全力搞好灾后重建工作。”

    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受灾群众刘德云说:“虽然我们看不到火炬传递实况,但我们都知道‘祥云’来了。”这位自家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夷为平地、灾后第二天即开始生产自救的农民说:“虽然是灾年,但我们精神不倒,‘祥云’将助我们重建家园。”

    作为汶川大地震中仅次于四川的重灾区之一,甘肃火炬传递活动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突出抗震救灾主题。

    记者在甘肃传递首站敦煌市看到,“弘扬奥运精神,支持抗震救灾”、“携手相传圣火,同心重建家园”等关于奥运和抗震救灾的口号布满大街小巷。在传递过程中,火炬手和社会各界也为灾区积极捐款。

    敦煌居民刘永选说:“我们不是地震灾区,但我们和灾区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我会到抗震救灾募捐点去捐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援灾区建设。”黄渠乡村民刘文说:“我们要为灾区加油。”

    来自陇南灾区的火炬手王桂英在地震中孤身救出19名学生,她的66名学生无一伤亡。她说:“传递奥运火炬给我力量,回去后,我将把火炬传递情形详细地告诉我的学生,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要把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贯穿到教学实践中,教育灾区孩子自尊、自强、自立。”

    地震中,甘肃因灾遇难人员365人,倒塌房屋132.2万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6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42亿元。灾害损失之大,受灾面积之广,为甘肃历史罕见。

    面对这一罕见灾难,甘肃人民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举全省之力,重建家园。

    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说,让受灾群众在入冬前住上20平方米的保暖房子,并通过2至3年努力,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重建。

    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3日,已建成交付使用过渡安置房8647套,正在安装2792套。

    徐守盛要求,奥运会举行之前,要确保住在帐篷中的受灾群众能收看到奥运会节目。届时,奥运会将和灾区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特写:骆驼传递圣火 书写奥运火炬传递史

    新华社甘肃敦煌7月5日电(记者 连振祥 王艳明)

    时间:2008年7月5日,9时50分

    地点:库姆塔格沙漠,敦煌鸣沙山下,月牙泉边

    人物: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甘肃敦煌站,第29棒火炬手石生泰

    事件:手持火炬,骑骆驼传递

    这是一个燃情时刻。当奥运火炬传递甘肃敦煌站第29棒火炬手石生泰手持火炬、骑上骆驼的时候,在现场呐喊助威的拉拉队沸腾了。因为,这是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火炬首次在沙漠中进行传递,并且使用了“沙漠之舟”骆驼。

    9时50分,第28棒火炬手杨杰,沿着鸣沙山下的林阴道跑过来了,在一棵柳树旁,点燃了石生泰手中的火炬。石生泰举着火炬,缓缓骑上骆驼,在拉驼人王凯的牵引和两名骑骆驼的护跑手护卫下,在沙丘上开始了60米的骑骆驼火炬传递行程。

    60米的距离不到5分钟就走完了,但是这5分钟,注定要载入百年奥运史。

    火炬传递结束后,石生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安排第29棒,是因为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骑骆驼传递具有鲜明的敦煌地域特色,是甘肃站火炬传递的创举,也开了奥运火炬传递先河。拉驼人王凯告诉记者,自己拉了近10年的骆驼,都是为游客游览景区服务的,而这次有幸为火炬传递服务,他感到自己和火炬手一样光荣,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时刻。

    骆驼是沙漠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特有的旅游工具。在这里,有一支由450多峰骆驼组成的骆驼队,这支庞大的队伍每年要接送数以万计的游客,成为鸣沙山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景区内的拉驼人大都是当地月牙泉村的村民,月牙泉村党支部书记许万强介绍,月牙泉村的220户村民全部经营骆驼,从事拉骆驼的农户仅拉骆驼一项年总收入就达到190余万元。驼队管理处负责人黄志强说,奥运火炬传递是这支成立了近20余年的驼队,最光荣的时刻。

真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
——孤身救19名学生的火炬手王桂英

    新华社甘肃敦煌7月5日电 (记者 连振祥、宋常青)

    “祥云”在敦煌的传递中,一位不起眼的女教师成为了甘肃的第二棒火炬手。然而,她在汶川地震中的壮举足以感动天地。她的举动,正可以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来形容。

    她叫王桂英, 一米六的个头,单薄的身体,55岁的年纪。在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前跑完自己的一段线路后她说,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火炬手,这个荣誉太大了。

    王桂英在“5·12”地震中救出了19名学生,在教室倒塌的最后一瞬间,还将最后3个学生推出教室,自己却被压在门框下。

    王桂英是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乡吕赵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兼校长。吕赵教学点负责周围2个行政村66名孩子的教学。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孩子们乱成一团,哭的,闹的,喊妈妈的,喊老师的,教室里就像炸了锅,乱哄哄往外跑,都挤在门口出不去了。这时,王桂英喊了一句:“孩子们别怕,听老师的话。有老师在你们就在!”孩子们立刻安静了下来,60多个孩子开始排队往外跑。

    房子晃动得越来越厉害,教室里都是尘土,十几个一二年级、岁数小点的孩子,害怕得走不了路,在满是灰尘的教室里开始哭。

    王桂英抓紧时间组织几个岁数大些的孩子2个人拉一个,连推带拉将这些小孩子往教室外面拖。这时,教室摇晃得越来越厉害,眼看就要倒塌,王桂英把站在教室门口的3个孩子全部推出了教室。就在这时,教室开始垮塌。在王桂英迈出教室门的一刹那,门倒下来,把她的腿死死地压在了门框下。

    “自己当时都没意识了,几个大些的孩子发现我不见了就喊:王老师呢,王老师呢?发现我压在门框下后,几个孩子勇敢地冲过来,把我往外拖。”在孩子的帮助下,王桂英成功摆脱了门框。旋即,门框就被倒塌下来的墙压住,不见了踪影。

    “其实真正应该感谢的是孩子们,面临危险的时候,尽管也很害怕,但他们仍勇敢地、有秩序地往外走,他们才是最了不起的,”王桂英说。

    在学校的院子里,紧张的王桂英清点了7遍才点清孩子的数量:66个,1个都不少。

综述:“祥云”“飞天” 奥运敦煌

    新华社甘肃敦煌7月5日电(记者王艳明 连振祥)5日,“祥云”开始了在“飞天”的故乡甘肃省敦煌市传递。18万敦煌儿女喜迎圣火,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格外绚丽多姿。

    当火炬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广场点燃时,整个窟区沸腾了。上千名敦煌市中小学生挥动着手中的中国国旗、奥运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旗,100个“火娃”欢呼雀跃,80名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青年拨动着手中的琴弦,跳起了欢快的舞蹈,250名敦煌当地居民,敲响了震天的威风锣鼓。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在自己工作了45年的莫高窟前,完成了第一棒火炬传递。她手中浓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祥云”火炬,在那一刻,仿佛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开始“比翼”,敦煌的明天将同奥运会一道,越来越被全世界所关注。

    莫高窟前的火炬传递,尽管只有10名火炬手接力,全长不足1公里,时间只有15分钟,但由于有2400多身彩塑“观看”,45000平方米壁画见证,这一段火炬接力,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穿越了5000年华夏文明,“人文奥运”的理念,在“祥云”和“飞天”的簇拥下,得到了升华,人类的敦煌与世界的奥运,紧密地拥抱在了一起。

    经过汽车转场之后,奥运火炬来到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在这里,敦煌儿女为奥运火炬送上两件特殊的“礼物”。千百年来,弯弯的月牙泉就像一只眼睛,目睹着敦煌的沧桑巨变,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只眼睛越来越小。令人庆幸的是,在敦煌实施生态治理和工程渗水之后,今年3月起,月牙泉的水位开始上升,水域面积变大,能够“睁大”眼睛见证奥运圣火传递,更验证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敦煌市位于甘肃最西端,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主要由绿洲、沙漠、戈壁构成,为了让圣火感受大漠豪情,在鸣沙山和月牙泉的传递中,北京奥运会火炬首次在“沙漠之舟”骆驼上进行了传递,第29棒火炬手石生泰完成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月影广场是北京奥运火炬敦煌传递的终点。10时30分,最后一棒、哈萨克族火炬手塞力克高举火炬,来到广场中央,用手中的火炬点燃了圣火盆。此时,掌声和欢呼声在月影广场响起。

    对于敦煌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天,也是值得珍藏的一天。

 
 
 相关链接
· 北京奥运火炬抵达宁夏 将在中卫吴忠银川3地传递
· 奥运火炬完成"航天之旅" 费俊龙聂海胜参加传递
· 北京奥组委对残奥会火炬接力传递路线进行调整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