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四川绵阳7月12日电(新华社记者江毅、沈汝发)29岁的张林最近正在筹划两件“大事”:盖新房子,种新花椒。“努力两三年,日子很快就能红火起来。大家看吧,四川人不是懒人,不会躺着要吃要喝。”虽然还住在自己搭建的过渡房里,张林对今后的生活仍然充满信心。
张林是四川江油市战旗镇回龙村7组的村民。地震中他家8间房子倒了5间,剩下的也全成了危房。“我爷爷都80岁了,我儿子才6岁,一家6口算是死里逃生了。”回忆起地震时的情景,张林仍然心有余悸:“那阵子正是农忙,家里人都在田里插秧,眼看着村里的房子一间一间地倒,全都吓傻了。”
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想尽办法送来了救灾物资,张林却没有领帐篷。“我们家算幸运的了,好多家里有人遇难的,他们更困难,我好歹是个村民组长,应该让他们先领。”
没有帐篷,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的,靠什么遮风挡雨?张林打起了自家竹林的主意。
“四川竹子多,哪家房前屋后没片竹林的?砍下来就是材料。房子虽然倒了,木头还在,拆下来也能用。”就这样,张林用竹子和旧木料搭起了屋架子,再买来棚布和遮阳网,一座90平方米的过渡房3天就建好了,这时离地震发生还不到1个月。
“住着还不错,挡风挡雨足够了,我屋顶上盖着遮阳网,最近天气这么热屋里也能住人。”张林给自己盖的过渡房打了个“高分”。
“为啥不要活动板房呢?”记者问他。
“遭了这么大的灾,党和政府都很关心我们,全国那么多人在帮我们,但也不能光靠别人不是?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嘛。”张林的语气里有着年轻人的自信。
“地震后感觉人情味更浓了。我们村组有70户100多人,有一半都是自己建的过渡房。哪家有困难,人手不够,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房子也就建得很快。”张林对记者说:“人心不乱事情就好办,这几年农民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我家里一年各种农业补贴有1000元以上,家里种地1年收入1万多元。我爷爷是80多岁的老党员,地震后我们爷孙摆谈的时候他还说,活了这把年纪,没见过哪个政府对老百姓这么好,救灾这么得力,所以我们自己也得争口气不是?”
现在张林已经在准备建永久自住房了,打地基的石头已找人打好了,红砖运来了1万多块。张林给记者算了一下,盖房子要3万块砖,木料可以用旧的,建个100平方米的平房要投5万元到6万元。
“你家一年收入1万元,这缺口怎么解决?”记者问张林。
“有办法。政府已经给我们开过会了,我这样的,中央、省和地方政府能补助2万元左右,我再找信用社贷一点,加上积蓄,差不多就够了。”
“钱全拿来盖房子了,今后日子怎么过?债怎么还?娃娃读书怎么办?”记者追问。
“说起这个,镇上刚组织我们出去看过,等玉米收过了我就打算种花椒,新品种的。按10亩花椒来算,2年进入盛产期,1年收入3万元到6万元没问题,3年内我就可以把帐还上,还能多收入几万元。我跟村组里一些‘兄弟伙’摆龙门阵时还说,等过个几年,我们经济条件好了,也学外面建个居民点,把房子修的漂漂亮亮的。”张林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困难只是暂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战旗镇镇长胡勇对记者谈了自己的感受:“过去修房子容易引起的宅基地、农作物纠纷,现在大家都不太计较了,谁家有困难,周围人都能相互体谅帮忙。我们的老百姓真的是太淳朴了,我心里很受感动,现在镇上的砖厂也恢复生产了,一天能产3万块砖,满足灾民自建房屋的建材需求,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有信心能让大家尽快住进安全经济的永久性住房。”
胡勇告诉记者:“为了帮受灾群众提高经济收入,我们通过外出考察,从简阳市引进新品花椒,先在回龙村试种,成功了就在全镇推广。还有一家农业公司给我们运来了5000株‘太空海椒’的苗,已经试种了2亩,如果土壤气候合适,那家公司计划在我们这里建一个生产基地。四川人都喜欢吃火锅,花椒、海椒又是新品种,不愁没销路,收下来还可以晒成干货,磨成粉,不用担心烂在地里,比较稳当,现在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记者在北川、安县等重灾区采访时,也时刻感受到受灾群众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自救的精神。在北川县曲山镇做餐饮的徐茂友告诉记者:“逝去的人已经去了,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我的房子虽然垮了,但人没垮,我还要出去打工。”
安县黄土镇方碑村支部书记李付军告诉记者:“我们村一共有1462人,地震后有将近400人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也找些小生意来做,谁都不好意思一辈子戴着‘灾民’的帽子。”
根据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地震使整个绵阳近80万城乡劳动者失去了劳动收入,受灾群众就业愿望很强烈,灾后自发出去打工的有5万多人,地震后从外地返回灾区的群众,现在绝大多数又外出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