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我们将有效履行维和使命”
——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部队启程侧记

7月16日,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的中国官兵准备从郑州国际机场出发。当日,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人员172人从郑州国际机场登机出征。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7月16日,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的中国官兵准备从郑州国际机场出发。当日,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人员172人从郑州国际机场登机出征。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社郑州7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林立平、付志伟)“我们作为联合国派遣的维和部队,将严格按照联合国规定要求,有效履行维和使命,完成好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站在专机前,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副队长徐汉发郑重承诺。
根据联合国统一部署和安排,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部队172人于16日21时30分从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启程。这标志着中国向达尔富尔派遣的多功能工兵分队全部部署完毕。
21时许,工兵分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停机坪,在专机前列队。队前,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和蓝色的联合国旗帜随风飘扬,分外醒目。
徐汉发在发言中说,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部队172人,其中军官27人,士兵145人,包括道路桥梁、建筑安装、支援保障和打井4个专业。
他说,为提高分队执行维和任务的能力,在首批赴达尔富尔的分队出征后,后续分队根据达尔富尔地区局势和自然环境,结合担负的任务,调整了训练计划,更加充分和全面地进行了训练准备。
后续分队加强了警戒、实弹射击和战场救护等课目训练,突出了指挥控制、通信联络、战斗协同等内容训练,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维和任务,后续分队专门选择地形、地貌近似任务区的鹅卵石地域,组织构造直升机停机坪、供水点井位等专业训练;针对达尔富尔炎热干燥的气候和工程作业强度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部队到野外进行耐热、耐饥、耐渴和防灼伤、防中暑、抗疲劳训练等等。
此外,分队也重点学习了维和基本常识、政策法规和常用外语,如《苏丹概况》《外事礼仪》《联合国宪章》《国际法》《联合国和非盟驻达尔富尔部队交战规则》《维和英语、阿拉伯语300句》等。
“我们将以过硬的军事素质、顽强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一流的工作业绩,充分展现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为促进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徐汉发说。
随后,徐汉发一声令下,工兵分队人员开始一一登机,并与送行人员挥手告别。在登机口,两名士兵挥舞着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直到最后一名人员进入机舱。21时30分,搭载着中国维和人员的南航专机在夜色中准时起飞。
中国于2007年4月接受联合国关于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多功能工兵分队的邀请。
2007年11月24日,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先遣分队135名官兵抵达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成为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部队。

我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人员出征
新华社郑州7月16日电(张玉清、张君龙、付志伟)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后续人员172人,16日晚从郑州国际机场登机出征。
据分队副队长徐汉发介绍,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于2007年8月9日正式组建,共编315人,官兵主要来自于济南军区和北京军区;编配各类大型装备225台辆,主要担负修建及维护道路、桥梁、建筑物、停机坪和防御工事、勘察水源、钻井和修建相关取水辅助设施等多项工程保障任务。先遣分队官兵于2007年11月24日抵达苏丹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市,隶属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特派团(简称联非达团)南达战区指挥。抵达后,他们迅速组织现地勘察,构筑防御工事,展开营区建设,并于2008年2月22日正式进驻新营区。在做好营区建设的同时,他们按照联非达团的统一计划,先后完成了尼亚拉机场直升机停机坪建设、联非达团超级营地建设、水源勘察作业等多项施工任务。
中国将进一步参与苏丹达尔富尔维和行动
2008/06/26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宣布:
应联合国方面和潘基文秘书长的请求,中国决定进一步参与联合国/非盟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混合行动”。
中国赴达区维和工兵分队后续部队已做好出发准备,根据目前联合国方面关于物资装备运送的安排,中方将于7月中旬将工兵分队后续部队部署到位。中方同意将中国驻扎在苏丹南部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的维和工兵分队的部分人员和装备临时调赴达区,协助中国在达区的维和工兵分队进行营地、道路修建等工作。为应对“混合行动”部署面临的水源短缺问题,中方愿向达区增派打井人员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