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几个普通的中国人,年龄不同,经历迥异。
唯一的共同点,或多或少的人生经历,都与奥运有关。
奥运会是经,时间是纬。一切的开始,是中国迈步走向奥运的舞台。
2001年7月13日。
本篇中绝大多数人的故事,从此开头。
(一)
那天,何林元正忙着将自己制作的首日封寄给公司在莫斯科的同事,盖上当地邮戳再寄过来。“心里就觉得能成功,所以这些工作都做好了。”
等他背着相机骑车赶往天安门时,已经有点晚了,挤来挤去只跑到王府井南口,根本挤不到天安门,北京已经知道了喜讯,它彻夜不眠,锣鼓喧天。
那天,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站在莫斯科,全中国的眼睛紧盯着他的嘴唇。
1984年,平亚丽拿回中国在历史上第一块残奥会金牌。当时她得到了300元的奖金。
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平亚丽在残疾人活动中心准备着庆典,大家准备香槟酒,还有残疾人画的画,8朵花两只鸟,寓意2008年花落北京的意思。
现在就读北京西藏中学的拉嘎曲珍,那一天,还在自己的家乡――西藏林芝,她还在上小学。
上语文课前,班主任特意告诉大家晚上一定要看新闻。晚上拉嘎一家人都守在电视机旁,“北京”二字出现,全家人相互拥抱欢呼,发泄自己的兴奋。
其实,那是拉嘎第一次知道奥运会,但“第一次”就是在自己国家举行。
宋兆荣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当宣布中国当选2008年奥运会主办国的那刻,平时很爱说话的宋兆荣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过了一分钟才从沙发上激动得跳起来大声欢呼,心中大喊:这个高坡,中国总算是翻过去了!
宋兆荣于当年退休。退休前他供职的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去莫斯科是中国第二次申办奥运会,魏纪中的胜算是70%。
到了莫斯科后再接触一些老朋友,魏纪中就提出,中国可以第二轮胜出。当时信他的人不多。
因为,大家都还记得中国第一次申奥的失利。
中央电视台要直播申办全过程,想找嘉宾解说,谁都不愿接受。魏纪中应允了,他说,我心中有把握。
别的城市申办陈述完,委员们问一两个问题就过了。北京陈述后委员们问了13个问题。中国百姓情绪骤然紧张,有的人甚至把电话打到了莫斯科的演播室里。
中央电视台要魏纪中向全国观众作解释。魏纪中说:“大家分析一下委员们提了些什么问题,全是希望,暗示我支持你,别误会我呀!问题越多说明委员们对中国越关注,我的信心更强了。”
这次解说,因为中国第二轮投票的胜出,也成为魏纪中生平最得意的一次。
他说:“如果说第一次申奥我们是逆水行舟,第二次申奥则是水到渠成。”
7年前,在中国力争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时,中国的国力正在迅猛增强。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34部;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19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
2001年7月13日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至今还历历在目。在祖国的狂欢中,魏纪中与老朋友在异国他乡,举起国酒茅台——为了中国,干杯!
(二)
正如平亚丽她们所愿,2008年的奥运会,花落北京。
“这个事情变成真实的了,真的在我面前了。我们的一个梦想实现了,那么奥运会还有七年的路程,我们怎么走?我对这个事情非常感兴趣。”
作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顾筠在北京申办成功后就上报了拍摄奥运筹办过程的选题,很快得到批准。
经过前期采访筛选,顾筠最后确定了4组人物和一个事件——“鸟巢”建造地区的原住地居民、3个体操小将、“中国飞人”刘翔、奥运特警小分队和奥运主场馆“鸟巢”的建造过程,作为拍摄对象。
得知申办成功的那一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在家中与家人一起看电视。当时他就在想,自己是否能为这届奥运会做点什么,是不是有机会参与吉祥物的设计呢?
此后一两个月的时间,他一直在琢磨,还画了些草图。那时,他的心里并没有更具体的形象,他最初的创意,多少受了些中国著名神话人物孙悟空的影响,第一批出现在他的画笔下的吉祥物,是猴子举火炬。
6年前,当国家体育场“鸟巢”选址确定在单位办公室附近时,何林元决定放下其他爱好,专心用手中的相机记录“鸟巢”成长的点滴。
拍照经常是从早到晚,早晚在外面拍摄晨光晚霞中的“鸟巢”,白天就进里面拍内部,碰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或雨雪等特殊天气必须出来拍几张,有时甚至拍到凌晨三四点。尽量多拍些细节,让更多人分享“鸟巢”的魅力。
有人形容魏纪中的体育生涯,是“20年跟国际奥委会打架,20年给国际奥委会打工”。
魏纪中哈哈大笑:“很准确!”
他目睹着中国从参与奥运会,到申办奥运会,再到举办奥运会。那是一段多么崎岖的奥运之路。
中国回归国际奥委会后,1984年开始第一次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夏季奥运会。洛杉矶当地报纸报道说:“红色中国运动员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
而中国人则说:“52年前,我们派了一名运动员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他的成绩不令人满意。52年过去了,中国又到了洛杉矶,它要永远留在奥林匹克大家庭。”
此时,魏纪中以中国奥委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的身份带队参加奥运会。
魏纪中记得,他念中学的时候,第一次知道奥运会,是看到报纸报道一名叫楼文敖的中国人参加了1948年伦敦奥运会,虽然中途跑掉了鞋子,仍然坚持跑完全程。他知道,中国人的体育不可能和民族的期望分开。
当顾筠和何林元把关注的目光开始投向筹建中的国家体育场时,中国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2002年4月, 境外权威调查机构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内地家庭上网人数达5660万,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与魏纪中的年龄相近,另一位中国老人,也在天天注目着将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
熊明,北京工人体育馆和北京首都体育馆的设计者,现年76岁。
设计工人体育馆那年,他刚刚26岁。几十年后,为了中国将来可能举办奥运会,熊明他们提前就到了巴塞罗那等地考察体育场馆。
当年的他,特地把工体设计的效果图画成一幅大油画,展示给贺龙、陈毅等老总看。贺龙看了他的设计后,拍着他的肩膀,小伙子,做得人人爱!
工人体育馆采用了悬索结构,悬索结构的技术重点在于铁索的锚头,熊明他们用混凝土圈梁,把锚头打在里面。照明灯和音箱都挂在中心环上,像明亮的光环。另外一个创新的设计,是在屋顶圈梁的下面设置出风口,用很高的速度把风喷出来,一直喷到场地边缘。同时在看台上做了一些回风口,风到这里就被吸进去了。所以看台上很凉快,赛场上没风。
工体是乒乓球馆,乒乓球,最怕受风的影响。
最初的工人体育馆,是浅浅的绿色,熊明说,那是生命的颜色。
(三)
顾筠的电影开拍的时候,还没有“鸟巢”这个词,国家体育场的方案刚刚开始竞标。
他们跟踪拍摄了从确定方案、选购材料、主题拼装到最终合龙的完整过程。“鸟巢”就像一个巨大的梦,最重一块材料有390吨,最复杂的部件有14个头要对接,拼装一块就要两天时间。外部结构没用一个铆钉,都是用造船的高强度钢焊接的。
合龙那天,为了保证温度,开工时间选在了凌晨2点30分,那一夜很冷,110个工人在“鸟巢”上空连续工作了一夜之后,一个伟大的建筑随着朝阳诞生了。
这情景让顾筠记忆犹新。
“筑梦的是人,‘鸟巢’是梦的象征。”顾筠说
三年中,看着它从一片空地上逐渐“长大”,最后成了一个健壮阳刚的“小伙子”。这么多年来,何林元越拍对“鸟巢”的感情越深,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龙形水系上看“鸟巢”,它就像落在水里的元宝;雪天土堆边的“鸟巢”就像是在雪山顶上;夜间灯光闪烁,披着中国红的“鸟巢”就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喜筑巢》是何林元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无论是邮册还是展览,这张都必须选用:前景是一只喜鹊站在柳树上,搭建自己的鸟巢,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起,背景是巨大的“鸟巢”钢结构,顶上有几个工人正在修建体育场的模糊身影。鸟在筑巢,人也在筑“巢”,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种元素在这里俱全。
为了捕捉到搭巢的喜鹊,何林元整整守了一个月,寻找合适的角度、等待适合的天气,白天施工声太大,喜鹊不在,晚上又太黑。
6年来,拍摄“鸟巢”是何林元的主要生活,占据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已拍摄“鸟巢”图片上万张。他的作品已被作为奥运会的赠送礼品。
“作为中国一名普通老百姓,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鸟巢’的喜悦,很有成就感,更感幸运的是自己能亲手记录中国的体育大事。”何林元说。
福娃在最初设计中,是长着人面鱼纹脸的娃娃,后来历经多次修改,才成了如今的福娃。
对于中国人来说,“五”是个吉祥数字,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行以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又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之理;五彩象征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朋友,乃喜庆之色,又与奥运五环的概念相符合——于是,吴冠英就有了设计“五彩娃”“喜娃”的创意。
奥运临近,吴冠英亲手画过的福娃已经有上千个了。
考到北京后,拉嘎曲珍参加过为奥运会奉献自己微薄之力的植树活动,亲手种下几棵小树苗;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奥运知识竞赛。
不久前拉嘎还作为藏族代表,在“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奥运会知识读本”发行会上作了发言,她希望这本藏语的奥运会读本能让更多的藏族孩子阅读。
拉嘎说,今年奥运会恰逢暑假,但她和学校里的很多同学都约好不离开北京,从学校到“鸟巢”,坐公共汽车只有几站地,他们希望离奥运会更近一点。
(四)
生活的戏剧性有时远远超过虚构。
顾筠片中的原来居住在“鸟巢”附近的高大妈,搬迁后不久就有了个外孙女童童。片子里有一个细节是,童童六岁了,生日的家庭宴会上,她居然能用含混不清的英语说“北京欢迎你!”
“结果又一次超出了我的期待,其实你会发现,奥运会在中国的这种传播,每个孩子、每个学校都知道奥运会是怎么回事,都知道福娃。整个的北京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奥运氛围。这是一个历史的印记,它不是说你在六年前,或者说七年前你就能猜测出来的。”顾筠说。
7年时间,顾筠从34岁变成了41岁,在这一段人生的黄金7年之间,她心无旁骛,只做了拍摄奥运电影这一件事情。
平亚丽退役两年后开始寻找就业之路。如今平亚丽创建了4家北京平亚丽盲人保健按摩院,先后安置了20名盲人。
她说,奥运会不光给她个人的生活带来影响,而且让所有残疾人受益。奥运会的召开推动了北京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奥运会开幕当天,平亚丽将参加奥运会开幕式。
同样坐在贵宾席上的,还将有为中国的奥运付出了一生的魏纪中老人。
经过激烈的竞争,宋兆荣一家中选北京奥运人家,成为奥运期间招待外国游客的中国“家庭旅馆”。
宋兆荣给老伴开了一张早餐单子,包括鸡蛋、牛奶、面包之类的,到时她都会提前买好。老两口还打算在一个闲置的卫生间里,多安上一个马桶以方便外国朋友。宋兆荣还买了一套中国特色的茶具,准备为他们讲讲中国功夫茶道。
在这之后,老宋觉得自己腰杆子比以前挺得更直了,因为过去他参加的是别人的奥运会,今天他终于可以参加自己国家的奥运会了。
熊明老人提前买了一台42英寸的液晶电视准备在家中等待奥运会到来的那一时刻。现在,他年轻时设计的两个体育场馆,经过修缮后,都成为本次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两个场馆,现在还是北京的地标式建筑,它们的名字,是北京的两个公共汽车站名,无数的人们,每天在嘴里,重复着熊明心爱杰作的名字。
50年过去了,每次路过这两个凝聚着他心血的场馆,熊明的感觉都会有不同,一如当年工体馆初成,他站在极为高大的场馆面前,看不够也爱不够。(执笔朱玉,参与采访记者:周婷玉、万一、白瑞雪、周玮、邱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