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亮相奥运大舞台
——向世界展示“一国两制”的成功与精彩
新华社香港8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 朱华颖 陈思武)20多年前,邓小平用“马照跑、舞照跳”为“一国两制”方针做了通俗而精彩的诠释。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1年,马不仅“照跑”,而且越跑越稳健,越跑花样越多,“马运之都”香港正在世界大舞台上演最美妙的“盛装舞步”。
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香港全城奥运气氛浓厚,喜庆、欢乐、期待,又略带紧张。这是香港历史上首次协办世界最高级别体育赛事,也是香港在接受世界舆论对回归成就的盛赞之后,首次以体育大都市的面貌成为世界的焦点。
盛事之都,一马当先。香港,正在用举世瞩目的奥运赛事,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做出生动“注脚”,谱写出一曲新的篇章。
回归11年,“马运之都”踏出“盛装舞步”
3年前,当国际奥委会确定香港协办北京2008奥运会马术比赛时,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会长霍震霆激动万分地说:“把奥运会带到香港,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所有香港人的骄傲和光荣。”
这是过去100多年历史中,港人想都不曾想过的事情,却在回到祖国怀抱的第8个年头,机会降临。
举办奥运比赛,是对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验。回归11年来,香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在各种挑战下,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三大中心地位日益巩固。
数据显示,今年6月香港失业率降至3.3%,为10年来最低位。2007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2.98万美元。香港上一财政年度综合盈余1156亿港元,为历来最高。
如今的香港,股市融资额位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黄金交易市场。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报告,香港在全球118个经济体中被评为最便利经济体;此外,香港连续10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这一切,都是香港实现“奥运梦”的坚实基础。
“没有回归后的‘一国’,香港根本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没有‘一国两制’下香港保持不变的赛马传统和良好的相关设施,香港也不可能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就完成需要7年的筹备工作,”香港赛马会公司发展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说。
“香港有机会协办北京奥运马术比赛项目,首先就体现了‘一国’的优势,”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奥运马术委员会主席唐英年说,正因为回归了祖国,香港才能与其他几个内地城市一起协办北京奥运的部分赛事,“最直接地感受和分享作为奥运城市的荣耀与激动,最直接地为这件国家民族大事出一分力,作一点贡献。”
正因为有“两制”,香港在筹备比赛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守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要求外,还可以因地制宜,按照香港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比较灵活的做法。唐英年说,例如可以发挥香港赛马会的特长,由赛马会负责马术比赛场地的建设并提供马匹检疫、训练、治疗等配套设施和服务。
此外,香港还成立了北京2008奥运会马术比赛香港基金,为马术比赛在社会上募集资金,让广大市民有更多机会参与筹办奥运马术比赛。
“马照跑”注入新意义
绿草青青的香港沙田马场,是港人生活方式不变的一个象征。每逢周末,“马迷”们便云集此地,用尖叫呐喊见证一个又一个绿茵传奇。如今,这里成为香港的“奥运地标”,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马术比赛场馆,全世界顶级马术运动员即将汇集此处,习惯以速度论成败的“马迷”们也将静心欣赏马匹和骑师演绎的另一种美。
回归后的香港,在不变中延续传统、传承历史,在变化中完善自身、创造未来。“‘马照跑’只是一个比喻,”香港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裁林焕光说,回归后港人不只是延续着跑马的传统,还渐渐加入了更多更有意思的活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香港3所公众骑术学校,所有课程都已经爆满,轮候名单上有1000多人,校方推算申请者大约要等1至3年才能入学。麦建华说,马术运动在香港的历史很悠久,但过去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现在,马术运动正向全港18区普及,香港市民的休闲生活又多了一项有趣的选择。
奥运马术比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潜力无穷的香港。香港赛马会投入逾12亿港元,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创造了奥运马术比赛场馆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花费之少和进度之快,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同一个马会的场地上,能将赛马和马术比赛全面结合起来的,全世界只有香港。”麦建华骄傲地说,希望通过奥运马术比赛的转播,让全世界数十亿观众都能看到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新面貌、新成就。
回归以来,香港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深入,并日益成为连通内地与世界的一个独特平台。目前,香港参加的国际组织超过200个;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或入境时发给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5个;共有11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特区设有领馆和机构。截至2007年底,内地和海外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或办事处近3900家,比10年前大幅增加55%。
奥运马术比赛将强化这一平台的作用。此次比赛共有来自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预计会吸引4.5万名旅客访港,届时,香港将向世界全面展示举办国际一流体育赛事的能力。
林焕光说,奥运马术比赛还将促进香港与内地的联系。2010年将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就有马术项目,亚运会的组织者和广州的朋友会专程来港参观奥运马术比赛,参考香港的做法和安排。香港的经验将为内地提供借鉴。
“‘马照跑’,这是‘一国两制’方针一个高度传神的注脚。”唐英年说,今天,奥运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为“马照跑”注入新的意义,充分显示“一国两制”方针强大的生命力。
香港将在更广阔道路上“策马扬鞭”
在过去11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香港借助奥运马术比赛登上发展的新台阶。
“奥运会的意义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体育范畴,”霍震霆说,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国际化、最大型的体育活动。作为一个品牌,它的价值独一无二。香港能够协办这一国际盛事,势将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地位。
协办奥运马术比赛对香港有短期和长期效益。唐英年说,奥运马术比赛会吸引运动员、裁判及随行人员、记者、观众访港。同时,兴建比赛场馆也可以创造不少就业机会。长远来说,协办奥运马术比赛有助于香港提升国际形象,推广亚洲国际都会的美誉,并进一步巩固旅游及盛事之都的地位。同时,通过这次赛事,香港也累积了举办大型国际比赛的经验,对香港举办2009年东亚运动会有很大帮助。
奥运马术比赛已经为香港旅游业带来一些机会。香港旅行社协会主席胡兆英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的游客是奥运马术的观赛主力人群,“现在奥运马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接触他们,宣传我们。”香港入境旅游接待协会会长梁耀霖说,奥运马术比赛将进一步为香港打响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这是无形收获。
奥运马术比赛还将促进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将为香港社会留下宝贵的奥运财富。“在自己的土地上参加了世界顶尖赛事,相信香港的马术运动员未来可以更上层楼,在今后其他国际大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麦建华说,马术比赛还可让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更加了解奥运精神,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光辉永远保留下去,并发扬光大。
香港已经计划在奥运马术比赛结束后建一个奥运博物馆,让奥运精神和奥运遗产常驻香江。“相信这还能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一个新的观光点,”麦建华说。
紫荆风中争胜,花开更加繁盛。回归后举办过世贸部长级会议、国际电讯展等国际盛会的香港,已经全面就绪,准备迎接历史上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事。
“这是全球盛事,我欢迎所有海内外的朋友来港欣赏。”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我希望通过奥运马术比赛,凸显香港这个中国城市,除了是盛事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外,也是一个充满活力,洋溢‘团结、公正、友好’的奥运精神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