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我国低保对象实际补助水平较大幅度增长 新华社发
民政部:我国低保对象实际补助水平较大幅度增长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李菲、李惠子)民政部副部长姜力15日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2008年6月,全国共有2268万城镇居民得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国平均低保标准208元/人/月,比2007年底增加26元。
2007年以来,由于食品类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快,城市低保家庭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民政部与有关部门配合,连续推出多项临时物价补贴政策,使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此外,今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民政部对七个重灾区增加临时城市低保补助资金3.4亿元。并在年初已决定人均月增加15元补助金的基础上,从今年7月份起再次提高城市低保补助水平人均月15元,以化解燃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目前,民政部正在指导各地努力构建适应食品类物价波动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和动态物价补贴机制,努力保障城市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姜力说。
据悉,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应急救助、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人员救助等项目。
民政部: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达530.8万人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李菲、李惠子)记者15日从民政部获悉,截至2008年6月,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达530.8万人,其中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145.1万人,居家分散供养385.7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据了解,我国于1956年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主要内容是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吃、穿、住、医、葬(教)这五个方面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据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介绍,为满足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和解决散居五保对象的住房困难,2006年民政部启动“霞光计划”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利用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改善散居五保户居住条件。
“霞光计划”实施两年来,共资助各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1054个,带动地方投入资金18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国平均分散供养水平为每人每年1431元,集中供养水平为每人每年1950元,今年1至6月全国共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33.8亿元。
民政部:已为152万名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了电子档案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记者李菲、李惠子)记者日前从民政部获悉,目前,我国利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为152万名流浪乞讨人员和18.8万名受助未成年人建立了电子档案,使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
据介绍,《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2003年8月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本着“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人员提供饮食、住宿、通讯、医疗救治和返乡车票等救助服务。
目前,我国共有救助管理站1351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52家,跨省救助管理站176个,定点医院1133家。自2003年8月1日至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47.33万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57.45万人次。

民政部、财政部就妥善安排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出部署
近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对低保家庭的影响,采取适当调整低保标准、提高低保补助水平和发放临时补贴、进行节前慰问等方式,确保低保对象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定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