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云南临沧9月7日电(记者 伍皓、蔡祥荣)资金进山、人才进山、企业进山、干部进山,云南省实施“四进山”方略,力促各种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山区流动,努力使山区发展获得更多动力。
云南省是典型的山区省,全省9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83%的耕地资源分布在山区,抓住山区发展这一重点,也就抓住了全省农村发展的关键。为此,2009年云南省将全面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投入多向山区倾斜。从2009年起,对省级确定当年要重点开发的200个山区乡镇,云南省财政将给予重点倾斜;国家和省扶持农业的各类补助资金重点投向山区特别是山区特色优势产业;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山区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山区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也相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大金融部门对山区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持鼓励各类企业社团参与创办小额贷款担保、农村金融合作社和村镇银行,探索山区产业贷款担保、贷款抵押新方式,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山区开发企业上市融资。
——人才多在山区扎根。努力推进人才“进山”,逐步改变山区人才外流、山外人才难进的状况。实行鼓励人才进山政策,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山区建功创业;落实和完善科技人员上山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使他们成为山区发展的新生力量;有效发挥“山区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制定山区开发的奖励制度,依靠政策留住和稳定一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
——企业多往山区发展。鼓励企业到山区发展种养业、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建设,用好的机制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山区开发;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山区农民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定点定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送渠道;引导企业与山区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开展村企结对活动,促进企业向结对村发展,结对村向企业靠拢,实现村企共赢。
——干部多到山区蹲点。选聘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山区基层对口支医、支教、支农。从2009年开始,各级派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三支队伍”,优先派往山区,国家安排的“特岗教师”优先满足山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使其成为带领群众加快山区开发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