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总设计师陆晋荣:发射场4大改造确保神七发射成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发射场4大改造确保神七发射成功

    新华社酒泉9月22日电(记者 徐壮志、李宣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针对神七任务的特点,发射场系统进行了4个方面的较大改造,以进一步提高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陆晋荣说,与前几次任务相比,这次发射场的技术状态变化不是很大。发射场系统将提高神七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了技术和训练方面的改进。

    一是对火箭燃料推进剂加注系统的流量计进行更新,并增加了可以提供相互验证功能的备份流量计,既确保燃料加注的稳定和精确性,又提高了加注的速度。

    二是对老化的地面辅助设备进行了改造。载人航天发射工位建成已有10年时间,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现象。原来使用的吊车控制只有两个控制挡位,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这次更换为变频吊车,使用更加方面。

    三是发射模拟训练投入使用。以模拟化的手段,实现发射场全系统、全流程、全人员的综合训练,有效提高了参加航天发射人员的技术水平。

    四是更加重视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控。对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量化评估,使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工作技能、状态、风险做到心中有数,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应急措施能够提前准备,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发射场总指挥崔吉俊:有信心有能力完成神七发射

    新华社酒泉9月22日电(记者 徐壮志、李宣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在为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进行最后准备,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崔吉俊说,发射场系统在神七任务的准备和发射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目前在发射场工作的系统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首区测控通信系统和副着陆场系统。

    崔吉俊介绍,自从神舟七号任务准备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心抓思想准备。发射中心多次召开领导干部、科技干部动员大会,持续开展职能使命和战斗精神教育,加强法规制度宣传和作风素质养成,筑牢攻坚决胜的思想准备。

    二是精心抓参试队伍准备。共完成了6000多名参试人员的定岗、定位、定职,包括发射中心一线科技人员、勤务支援人员和各类保障人员;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各项训练工作,进行了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和联合训练,以使所有人员适应神七任务的需要。

    三是精心抓技术准备。进行了40多项地面设备的可靠性改造和新研,消除地面设备缺陷385个,制订风险预控措施239项,完成1012份试验文书的编制和完善,以及27个参试软件的测试和维护。地面设备的改造包括火箭推进剂系统的改造、发射场重要建筑厂房的密封系统完善、航天员逃逸滑带的更换、发射场水暖电系统的更新改造等。目前,各系统状态良好,参试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精心抓管理准备。发射中心全面推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建立了符合科研试验管理要求的标准,融合现代管理模式,形成了更加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

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我国发射场技术跻身国际一流

    新华社酒泉9月22日电(记者 巩琳萌、李宣良、林建杨)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22日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与国外知名的发射场在技术水平上是相当的。

    陆晋荣说,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所使用的设施,如垂直总装厂房等,其规模和功能都不亚于国外同类型设施。发射场所采取的“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也与当今世界的潮流一致。

    陆晋荣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在火箭推进剂加注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基本目标是“滴液不漏”,即在整个加注过程中一滴燃料都不遗漏,全部准确无误地加注到火箭中。在气暖、供电、运输、吊装等保障项目方面,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所采用的设施、技术以及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都达到较高水准。

    组建于1958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迄今为止已成功发射41颗卫星、6艘神舟号飞船和750余枚火箭。

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有3大挑战

    新华社远望六号船9月22日电(记者 梅世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2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承担任务的全局看,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有3大挑战,即三大、三新、三多。

    简仕龙说,三大,即参试规模大、状态变化大、实施难度大。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5艘测量船同时参加任务,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对计划安排、组织指挥、技术准备、资源配置、保障条件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次神舟七号飞船技术状态变化很大,新增和更改产品多达220余项,特别是首次搭乘3名航天员并实施出舱活动,巨大的‘在轨出舱’风险对海上测控通信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以前任务相比,实施难度更为艰巨。”简仕龙说。

    “三新,即任务海域新、设备状态新、参试人员新。”

    简仕龙说。

    简仕龙指出,为满足出舱活动海上测控任务需要,我们由以往的4船方案调整为5船方案,其中4艘船均布在太平洋,而且远望五号、远望六号的试验海域均为新海域,处于太平洋北半球气象海况复杂的中、高纬度海区。远望三号船经中修技术改造后首次参加飞船任务,2艘新测量船也是首次执行神舟任务,其中远望三号、五号、六号船USB和远望五号船脉冲雷达为新研制或改造后首次参加飞船任务,并且中心机使用新研制的海上测控软件参试。从神六任务到神七任务间隔将近3年时间,整个测量船队岗位人员调整变化较大,尤其是2艘新测量船技术队伍普遍年轻,新岗位人员比例高,执行试验任务的经验比较欠缺。

    简仕龙说,三多,即承担关键任务多、气象海况复杂因素多、设备单点失效环节多。

    简仕龙指出,神七任务中,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除承担与以往飞船任务相同的太阳帆板展开、变轨、轨道维持、返回制动等关键控制任务外,还要为航天员出舱前后轨道舱泄压、复压等事件提供测控支持并监视出舱活动过程。

    简仕龙说,神七任务测量船任务海域、航线的气象海况复杂,特别是任务实施时间安排在9月25日至30日,这个季节南半球咆哮西风带的恶劣海况将给远望号船在南纬度地区执行任务增加风险。远望一号、二号船服役已近30年,超期服役和老化不稳定设备多、单点失效环节多,加之这次任务参试人员多、战线长,对人员指挥操作水平、身心素质、应变能力,对设备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方案预案的完备性、可行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千项应急预案将确保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顺利完成

    新华社远望三号9月22日电(王玉山、陶正齐)随同远望三号船出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党委书记丁兴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已制订出数千项应急预案,以确保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顺利完成。

    丁兴农介绍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由以往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变为5艘,航天员增加出舱活动;三大洋由于受到不同的灾害性天气影响,测控海域变得更为复杂,均易出现风速9级以上、涌浪高4米以上的危害性海况,同时在船体震动、海面温湿度、盐分腐蚀、设备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影响下,船载设备易发生故障,加上航天远洋测控是在海水涌动、船体摇动、天线晃动、目标移动的复杂环境下实施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确保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顺利完成,5艘远望号测量船共设计了数千项包括航海、测控、通信、调度、气象、船舶动力、水电空调等方面的船载设备应急预案。其中仅远望三号船就先后制定了近200余项用来保障测量船与北京的通信畅通,约600余项用来确保测控稳定有效,150余项用来保障航海气象系统能提供准确、及时、准点的航行测量工况,130余项用来提供良好的船舶动力,确保动力无限,约140项确保供电、空调、设备用水的安全可靠。

    “截至9月22日,5艘远望号已相继完成战前技术指标考核和‘万无一失大检查’,各测量船航海动力系统工作正常,测控通信系统设备状态良好,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完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丁兴农说。

 
 
 相关链接
· 周末要闻:国务院公报(第26号)|神七航天员抵酒泉
· 神七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抗零下160℃低温的"神七"宇航员舱外服橡胶制品
· 神七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气象局:三方面数据支持“神七”空间天气保障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