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国际航天测控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新华社西安9月23日电(记者 陈辉)记者23日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获悉,中国航天测控迄今已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长,相互进行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国际联网,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
——中外航天测控相互支持。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市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先后为我国承揽发射的亚洲一号、二号,澳星B1、B2通信卫星,巴星、铱星等数十颗国外卫星提供精确的测控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同时,一些国家也为我国发射的卫星提供了良好的航天测控服务。
——国际联网。1984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始与法国进行国际测控联网。目前已经实现了中国与智利、中国与瑞典的国际联网,共享了测控资源。
——中外技术转让。1995年9月25日,中国与巴西签订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关键测控技术转让项目合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由中国和巴西共同研究和使用,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外技术转让合同,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和软件首次向国外航天机构商业化出口。
近年来,我国卫星测控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几乎与世界所有著名航天测控中心都有交往,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学习世界先进测控技术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测控的实力与风采。
东风航天城:航天梦在变化中延续
新华社酒泉9月23日电(记者林建杨、徐壮志、李宣良)奥运之后看神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即将于本月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即东风航天城发射,举世瞩目。
一提起东风航天城,很多人会立即联想到高耸的发射塔、线条流畅的白色火箭和汹涌喷射的火焰等。但这座即将50岁的航天城的点点滴滴依然神秘,鲜为人知。很多人不知道这片大漠中的“世外桃源”还生活着3万多人,更不知道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梦在延续
走进东风航天城,从街名到建筑物名字,处处透露着浓厚的航天氛围:太空路、飞天公园、飞天宾馆、神舟宾馆等等。在贯穿小城东西的东风路上,路灯也做成了火箭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造型。
沿着东风路的南侧竖起了3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牌,每个荣誉牌介绍一名功勋科学家及其生平。他们中包括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光学专家王大珩等。这37个荣誉牌表达了后人对这些英雄的开拓者们的崇高敬意,同时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难,勇敢探索。
东风航天城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和卫星发射试验中心,也是目前中国惟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城距离酒泉市区200多公里,位于甘肃、内蒙古交界之处巴丹吉林沙漠的一片绿洲上。
50年前,中国第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克服无数艰难困苦,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在这片“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戈壁滩中建起一座火箭和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
5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的精神,前仆后继,终于建成这座现代化的航天城。如今这座航天城依然实行军事化管理,不断追求航天技术进步、实现中国人更多的航天梦依然是航天城的一切。
迎接变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航天城的服务业逐步发展起来,吸引一大批个体经营户前来经商,航天城陆续拥有商场、超市、饭馆、休闲娱乐场所等一些城市生活设施,人们的业余生活不断丰富起来。
今年45岁的丁源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驻扎保卫航天城的部队做一些小买卖,当时航天城的生活比较清苦枯燥,物品供应基本上靠军供。4年前丁源到航天城承包了一个商铺,先是开理发店,不过很快转行改卖烧烤。据他介绍,航天城从1992年开始不断出现小变化,十几年下来变化明显。
如今航天城的个体户小商店很多,仅航天城最大的红旗商场就有超过50家商店,销售商品包括手机、服装鞋帽等,甚至还有网络商务,经营者有些是航天城工作人员或部队的家属,还有一些是像丁源这样的外来经营者。
丁源说,这里不少房子还是苏式风格的,外表老旧,但住户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很多,业余生活也比较丰富。这几年出现了几个卡拉OK厅,比如“大漠之春”“花样年华”等,有空可以去那里唱歌跳舞放松一下。如今航天城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个体经济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有帮助。
丁源表示,在航天城做生意,与在其他地方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生意好坏和航天城的活动直接相关。碰上有重大发射活动,管理就非常严格,消费人群减少,他的生意就差了一些。
对此丁源表示完全理解。他说,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第一个发射基地,每次发射都事关国家利益,都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对于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他盼望着能取得圆满成功。
除了一大批个体经营户,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航天科技活动的逐步开放,东风航天城每每有重大发射活动,总有大批媒体记者纷至沓来。这一次神舟七号发射,仅来的国内媒体记者就将近200人,导致航天城“一铺难求”。另外,还有十多家海外媒体也将首次受邀到航天城进行现场报道。
中国卫星在轨抢救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西安9月23日电(记者陈辉、黎云)记者从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获悉,中国卫星在轨抢救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先后多次成功地排除在轨卫星重大故障,数十颗卫星寿命延长一倍以上。
1991年2月14日,“风云一号”卫星因计算机单元跳变,姿态翻滚,星上气源耗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专家经过78天的奋战,跟踪卫星500多圈次,发送7000多条指令,终于使卫星重新恢复对地定向姿态,转入正常工作,被国外专家誉为测控史上的奇迹。
2006年10月,我国一颗在轨卫星突然发生严重故障,卫星姿态失控,星体在太空开始翻滚。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30多位专家经过研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定姿办法,经过69天不断修正,终于成功挽救了这颗卫星,为国家避免了损失。
2007年初,我国又有一颗在轨卫星发生严重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专家经过100多天的努力,先后解决了卫星姿态预报、窄波束天线条件下的测控实施、小推力轨道机动三大技术难题,最终使故障卫星成功定点,起死回生。
今年5月18日,直接为四川地震灾区提供地震图像的在轨资源二号03星突然发生故障,卫星持续喷气,燃料消耗成倍增加,无法对地观测。经过专家4天的抢救,这颗超期服役一年的卫星又转入正常运转,为四川灾区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