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唤祥云 看似寻常最崎岖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解读奥运气象服务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气势恢弘、精彩纷呈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已完美落幕,国家体育场上空熊熊燃烧的圣火见证了体育健儿挑战极限、攀越新高的拼搏精神,而开(闭)幕式的气象服务全面展示了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报及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为了五环下那片美丽晴空,从奥运气象重大科研攻关,到加快奥运气象现代化建设;从火炬珠峰传递气象服务演练,到确保火炬成功登顶;从为“好运北京”系列赛事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到为火炬境内外顺利传递保驾护航……为了给奥运会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整整准备了7年。奥运会气象服务实现了哪些突破,将给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什么?对此,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创造多项气象界的世界纪录
确保火炬在珠峰传递圆满成功,确保火炬接力境内外传递万无一失,确保开(闭)幕式闪亮登场、精彩谢幕,确保各项赛事进展顺利……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拼搏后,气象人终于看到了最灿烂的阳光。
“在本届奥运会、残奥会上,我们集全国气象之智,周密部署,全力以赴,提供了全方位的气象保障服务,创造了多项气象界的世界纪录。”郑国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海拔最高的气象服务。面对珠峰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缺乏、地形复杂、从未作过珠峰天气预报、珠峰大本营电力通信和生活条件相当差等困难,中央气象台圣火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准确作出天气预报,保证了中国登山队珠峰传递奥运圣火取得成功。
涉及城市和地区最多的气象服务。面对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境内外不同气候特点的134个城市、历时134天、横跨五大洲传递的预报难度,气象部门及时主动服务,保证了火炬接力传递活动圆满成功。“这样的天气预报覆盖区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参与预报服务人员之多,在气象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郑国光说。
最为精准的气象服务。据了解,往届奥运会要求的气象预报时效为0~48小时,而本届奥运会气象部门在奥运期间每日提供每个奥运场馆、每天3次滚动、预报时效为0~72小时的逐3小时“无缝隙”多要素气象预报服务。同时,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青岛奥运气象服务分中心及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等协办城市气象台及时准确提供了赛事的精细化预报及人性化服务,用中、英、法三种语言提供服务产品,在奥运史上是第一次。
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人工消雨。面对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复杂天气,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奥运史上首次成功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作业,确保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顺利进行。
最为人性化的气象服务。面对各国运动健儿及国内外来宾对北京及协办城市天气情况的需求,中国气象局创办了奥运史上第一份天气资讯类报纸——《奥运天气资讯》,并通过中英文奥运天气专题节目、中国天气网、手机短信、显示屏、电视、电台等形式,为人们提供各类气象信息和预报产品。
给世界的六个气象服务承诺全部实现
为奥运赛事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预测服务,一直是气象部门对中国百年奥运梦圆的郑重承诺。
“在奥运会之前,奥运气象服务设立了六大目标,如今,这六个目标全部实现了。”郑国光介绍说,布设在奥运主协办城市周边的天气监测网,实现了实时跟踪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目标;为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提供每小时、每3小时精细化场馆预报的承诺得到切实保证;从奥运会前的各项重大活动到青岛战浒苔,进一步提高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得到落实。
“奥运会期间没有发生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但是通过奥运安保演练,实现了提高应急气象保障能力的目标。”郑国光说,“奥组委、各国运动健儿等对奥运气象服务的高度评价,让我们实现了让海内外来宾满意的目标,同时,公众对奥运气象保障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3.1%,实现了气象局之前设定的90%的目标。”
七年磨剑,三年演练,半年实战。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气象人经受了考验和检验,气象保障服务到位、成功,在奥运气象竞技场上,赢得了奥运气象服务这一块“全能金牌”。
奥运气象服务将普照气象事业新征程
“奥运气象服务将推动中国气象事业长远发展,”郑国光表示,“奥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能更快、更集中地进行一些科技问题的攻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届奥运气象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的科研成果,在奥运会后将在我国气象业务中得到推广应用,将为大城市气象业务和全国气象业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
“例如,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建立的较为密集的气象探测网,将继续运行,并不断丰富其业务数据,为今后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和城市精细化天气预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北京奥运气象服务取得的技术进步,将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气象服务直接受益。
“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将是北京奥运会留给中国气象人的一笔宝贵财富。”郑国光表示,奥运气象服务理念、方法、平台和流程的建立,将推动我国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并通过参与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的28名国(境)外专家以及世界气象组织FDP和RDP科学计划,将经验及成果与世界各国气象部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