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姬少亭、王秀琼)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将身体探出轨道舱外的那一刻,许多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人心脏都停跳了一拍。
“打开舱门的那一刻,那道光非常好看,感觉就像获得新生一样,也像是我自己爬出去了一样。”25岁的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孟庆斌说。他在27日下午4点多开始就贴在电视机前,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视屏幕。
“看到翟志刚漂浮在太空,我感到‘身未动,心已远’。”他说。
《环球银幕》的首席编辑严蓬感慨地说:“现实有的时候比科幻电影还要神奇。”这位36岁的科幻电影爱好者说,自己看到神七的画面远比看到科幻大片激动,也许这些画面没有科幻电影宏大、华丽,但是这些真实的细节拉近了遥远的太空飞船和自己的距离,作为中国人,这种情感上的维系让他产生了一种不同的奇妙感受。
46岁的科幻作家刘慈欣说:“恰如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地探索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和融合,中国的太空探索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步步地把普通人的眼睛引向宇宙深处。”他的作品以恢宏的想象和宏大的叙事著称,常常涉及人类对宇宙的终极求索。
他的观点得到了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严锋的认同。严锋说,近两年中国人对天文的兴趣迅速升温,除了文化和经济发展因素外,航天工程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新发现》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天文学持续两年高居科学类读者兴趣榜榜首。
44岁的严锋表示自己也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他说以前的天文爱好者就是“苦孩子”,不仅身边甚乏同好,而且观测条件也因为设备水平低和城市光污染而止步不前。
现在重新畅销的《天文爱好者》杂志就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经历了大低谷,不得不将月刊变成了双月刊。
严锋说,现在的天文爱好者们可是装备齐全,与国际接轨,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北京天文馆的天文爱好者俱乐部里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行13人曾在25日下午带齐各种设备从北京赶到石家庄,就是为了观测神七“飞天”。他们在郊区一边架起设备,一边收听广播,实时关注神七的动向,可惜的是,观测对天气要求很高,而当天云层很厚。“当听到广播里说‘船箭分离’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看不到了。”42岁的天文发烧友寇文说。
可是寇文和他的朋友们没有放弃,26日下午再次驱车两个小时赶到北京郊区,又因为天气原因没能观测到。寇文说和朋友们今晚将再次按照网上公布的观测预报赶到郊区观测。他笑谈自己就像“夸父追日”一样。
“出舱行走吸引了这么大的关注完全不过分,因为这是一场浪漫而危险的太空行为。”28岁的天文爱好者龚古尔说。
他说:“宇航员完全暴露于太空,有许多危险是不能预见的,他们也是孤立无援的。但同时,他们置身于漫天星辰,漫步太空,这是何等的浪漫!”
这股太空中传来的精神力量不仅仅影响了首都的天文爱好者,更是投射到了曾遭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家庭里面。
身处重灾区的北川曲山小学教师邓富强目睹了翟志刚行走的全过程,他感慨人的渺小与伟大。他说:“人在宇宙中太渺小了!地震的时候,人在一眨眼之间就可能失去生命。但是人也是伟大的。地震这么大的劫难我们都挺过来了,航天员面对空无一人的未知世界,还是勇敢地完成了太空挑战。”他说。
北京师范大学专攻科幻问题的研究生导师吴岩说:“我认为,走入太空具有特别的人文价值。我特别喜欢俄国人在谈太空行走时所用的词语‘进入开放的宇宙空间’。中国人已经在黄土地上匍匐了很多年,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我们的身体在太空中完全开放,这多么伟大。”
“这还不够,我们不仅要把身体暴露在开放的宇宙空间,还要把我们的思想打开,在更多的领域开放自己心灵。”他说。
美国著名少儿节目“芝麻街”执行副总裁丹尼尔·维克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正如美国和苏联的孩子受到了美苏两国早期宇宙探索的影响,神舟七号的发射也将对中国的孩子们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尽早让孩子们了解科学,越早越好,也许就会启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严锋认为:“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天文大国,20世纪以来中国人越来越脚踏实地,朱自清曾说:从此不再仰望青天。但是我想说,只看脚下,路只会越走越窄。我们应当恢复对星空、对自然的好奇和敬畏,而太空探索就是一个很好的带动者。”
未来航天服发展趋势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27日下午,航天员翟志刚出舱进入太空,也把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带进了茫茫太空。
在经历了舱内航天服、舱外航天服的阶段后,火星航天服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正在成为航天服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未来最先进的航天服将是火星航天员穿着的航天服,美国的航天服设计师们正在对其进行研究和设计。由于火星表面空气稀薄,温度极低,且经常发生尘暴,设计火星航天服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类似“第二层皮肤”的“生物服装系统”。这种衣服表面将喷有一层可被有机生物分解的涂层,能够在布满尘埃的行星环境中保护航天员。此外,这种航天服不但能嵌入由电力驱动的人工肌肉纤维,增强人的力量和耐力,还能内置通信设备、生物传感器、电脑、用于太空行走等舱外活动的攀登工具等,在重量、质量和灵活性上都有较大改进。
与此同时,为提高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机动性,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在研制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它能够搭载航天员离开航天器在空间一定距离内自由飞行。欧洲一些国家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21世纪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采用航天服与自持式生命保障系统组合一体化的结构形式,将是今后航天服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将在神七后选拔新一代航天员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
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陈善广说,从载人航天工程的任务需求来看,我国目前还处于突破载人航天关键技术阶段,实验性任务不多,飞行大多以体验性和突破技术为主、同时兼顾科学实验。因此,第2批预备航天员的来源和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在选拔第1批航天员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很多国外经验,但缺乏自己的实践,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陈善广说,针对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中国航天员中心根据10年来的训练经验,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项目,改进和完善了选拔标准与方法。
“我们希望,新一代航天员素质更全面,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任务的需要。”陈善广说。
根据目前的经验,将选拔出来的空军飞行员培养为一个能够胜任航天器驾驶员岗位的成熟的航天员,需要3—5年的时间。
陈善广说,随着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展,今后的航天员不仅从空军飞行员里选拔,还可能从科学家里选拔,选拔范围会有适度的扩大。
他还表示,目前还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