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2日电(记者 周宁)面对人口均超过30万,而本级财政收入都不足8000万元的两个少数民族贫困自治旗,如何使其尽快脱贫?
内蒙古自治区改变了以往“整村推进、定点帮扶”的做法,采取“行业划分、职能帮扶”新机制,于2008年1月组织全区18个厅(局)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帮扶攻坚战,不到1年就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一定启示。
是落实一村一户还是聚焦发展瓶颈?
莫力达瓦达斡尔旗和鄂伦春旗分别是我国唯一以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两旗2007年的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
“从最初送米、送面、送菜、送炭的‘输血’扶贫,到给贫困户砌猪圈、垒兔窝、搭鸡架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造血’扶贫,再到定点扶持一村一乡的包扶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两旗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从事了20多年扶贫工作的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帮扶办副主任韩晓光说。
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简单转变是行不通的。“如果不能从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出发,即便一村一户一时发展了,整个地区到头来还是个穷。”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帮扶办主任叶占魁说。
从2007年起,内蒙古对阻碍两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进行了先期调查评估,确定在交通、农业、水利等瓶颈领域的200个项目上进行重点帮扶,规划总投资4.9亿元。
自治区发改委对鄂伦春旗调研后发现,缺乏深加工能力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引进了嵩天薯业等一批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后,原先8分钱1斤都卖不出去的马铃薯,价格一下子翻了三番,村里人的干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鄂伦春族猎民何国祥兴奋地说。
“这种扶贫机制找准了‘命根’,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将我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用全区的智慧和力量迅速击破,使原来的一村一乡受益,变成了整个地区受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鄂伦春旗旗委书记侯言增说。
是驻点整村推进还是行业职能帮扶?
内蒙古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整村推进、定点包扶”的扶贫机制,虽然基本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扶贫成本高,缺乏专业化。”韩晓光说,有的扶贫单位简单地以为“整村推进”就是把这个村的“吃喝拉撒睡”全包下来,形成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扶贫思维,结果包扶变成了“包袱”。
比如,A村建了公共娱乐设施,B村也得建,导致重复建设;教育厅帮着A村解决农户的养猪问题,要找农牧业厅,而农牧业厅帮着B村的孩子上学,要找教育厅……错综复杂,效率较低;为监督扶贫进展,扶贫单位实行派员长期驻点包扶,差旅费用开销太大。
这次的扶贫政策,将两旗的交通、农业、教育等瓶颈问题分别由相对应的内蒙古交通厅、农牧业厅、教育厅等部门负责‘击破’,实现了专业化帮扶,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
是厅(局)各自为政还是工委统筹资源?
自治区扶贫办的一位负责人说:“扶贫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见效。但扶贫办和其他厅(局)都属平级单位,我们说话不太好使。”
为有效落实扶贫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决定由主管各厅(局)党建工作的内蒙古直属机关工委负责统一组织和开展帮扶工作,并将其列入各厅(局)年终考核内容。
“这一招卡住了我们的命脉,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自治区农牧业厅的一位领导说:“扶贫办的一些好想法也能通过各部门落到实处。”
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由工委主抓帮扶工作有三大优势:
一是有助于纠正“扶贫就是给钱给项目”的错误观念。在这次帮扶工作中,各单位都是结合自身业务灵活开展工作:如卫生部门对两旗医疗系统搞医务培训;人事部门把两旗的干部上调挂职等,都属于落实扶贫责任。
二是有利于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涉及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科技厅等多个部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旗农民科技培训中心”项目,就是在工委的统一协调下,短短3个月就完工开课了。
三是有利于新招数的实施。莫力达瓦达斡尔旗旗委书记高忱说:“工委采纳了我们提议的‘反弹琵琶’策略,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同时,重点扶持能够带动整村整乡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实现全面脱贫。”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符太增说:“内蒙古实行的‘行业划分、职能帮扶’新机制,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立足扶贫单位的行业特点和职能职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推进,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今后的扶贫工作思路还要再宽一点、招数还要再多一点、搞得还要再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