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计生新政惠民生--我国实施多政策为农村家庭解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周婷玉)计生民生总关情。近年来,我国推行多项人口计生工作新政策,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解决民生难题。这些计生新政犹如春风吹遍全国,温暖无数个计划生育家庭。

    计生即民生。我国已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改善民生的总体布局。正如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所说:“人口计生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解决人口计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奖励扶助”解决农村计生家庭“后顾之忧”

    家住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凌背村的74岁老人张初圣每年可以领到国家补助的600元钱,区里还另外补助600元奖励扶助金。老人说:“我虽然只生了一个女儿,但一点也不比生崽多的过得差!”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部分省市试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夫妻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年发给不低于600元奖励金。

    2007年奖励扶助制度已在全国铺开,到2007年底,全国累计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574.8万人次发放了36.11亿元奖励扶助金。

    人口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说,奖励扶助制度是以国家公共财政政策为支撑的一项直接奖励扶助实行计划生育农民的政策,旨在促进农民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年多来,在奖励扶助制度的基础上,全国掀起解决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养老难题的热潮,一些省市还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和提前支付年限,让农村计生家庭优先享受发展成果。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河北省将农村奖励制度对象年龄提前到50周岁。

    此外,各地还创造性探索了“绿色养老”“机构养老”“产业养老”等新经验和做法,以更好地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少生快富”开辟农村计生家庭脱贫“绿色通道”

    宁夏泾源县黄花乡胜利村的高桂平一家曾经仅靠二亩地维持生活,全年收入1000多元。2002年,她与丈夫利用“少生快富”工程的3000元项目资金,开办了一家汽车修理部,一年就创收5000多元。

    当年在黄花乡,与高桂平一起参与“少生快富”工程的共有81户人家,他们的日子也都有显著改观。从那以后,泾源县的山坡上就有了一条用石头垒砌的标语:“少生快富奔小康”。

    2000年,宁夏在生育政策规定允许生育三孩的地区,对那些按照生育政策规定可以生育3个孩子而自愿少生一个孩子,采取了可靠的长效节育措施的夫妇一次性奖励不少于3000元,并采取综合的帮扶政策,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发展生产、实现“少生快富”。

    2004年,人口计生委等部门推广宁夏的做法,并决定自2006年起开始在内蒙古、海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省区全面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奖励资金约6亿元,惠及56万多个家庭。

    人口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说,“少生快富”工程为计生家庭的脱贫致富开辟了“绿色通道”。

    “特别扶助”:向计生困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

    江西省上高县蒙山乡小下村村民晏付香一岁半的女儿感染肺炎,共花费3180.65元治疗,但她拿着政府办的“爱心保险证”领到了1354.36元的理赔费。据介绍,上高县从2005年开始为全县农村6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和两女户的孩子统一办理“爱心保险”,每人每年保费32元,由政府买单,最高可理赔1万元。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已经有1亿多独生子女家庭,如果子女意外伤残或者死亡,将给父母带来巨大痛苦和困难。为此,我国各地采取措施减少这类不幸的发生,并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开展扶助。

    2007年9月,国家出台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对这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80元或100元的扶助金。2008年特别扶助制度在全国全面开展。

    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计生特殊家庭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在物质扶助的基础上,各地还通过各种形式对这些特殊家庭给以精神上的慰藉。如吉林省四平市开展“结国策亲情、暖孤独之心”活动,部队选拔优秀战士为特殊家庭送去“兵儿子”。

    人口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利益导向政策的出台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肯定和回报,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人口计生惠民之举。

 
 
 相关链接
· 人口计生委党组扩大会传达贯彻兼职委员会议精神
· 李克强出席国家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会议
· 李克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保障协调可持续发展
· 福建省11部门联合制定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政策措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