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20日电(记者 李倩、徐晓蕾)30年前,云南福保村还是一个“靠天吃饭、靠水养活”的小渔村;30年后,它获得了“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文明村”等一连串骄人的荣誉。
兴办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福保村,村民们开始思索通过兴办企业来脱贫致富。庄稼汉子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大家通过挨家凑钱、进城学工、回收废品办起了3家铸管厂,福保村也由此走出搞活集体经济的开创性步伐。
尝到办企业甜头的福保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又创办起彩印包装厂。经过20多年的奋斗,福保人将单一的彩印包装厂发展成了规模庞大的福保包装集团。集团旗下的数个企业固定资产累计已达1.8亿元,年产值接近2.3亿元,其中福保彩印包装厂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现在,乡镇企业在福保村遍地开花,以彩印包装业为主的12家企业蓬勃发展,全村2709人中有1700人在村属企业中工作,企业还为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2007年全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到10.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0.1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554万元。
实行利民措施
“福保的工业上去了,经济发展了,村民们过得是越来越好!”谈起福保村殷实富裕的生活,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组长徐发笑得合不拢嘴。徐发今年66岁,家里108平方米的双层小楼房住着3口人:老母亲、自己和老伴。他的四个儿女有三个选择留在福保村自主创业。
徐发告诉记者,自己曾是个渔民,由于当时家庭条件艰苦,有一个儿子读完高中就进入彩印包装厂工作,在制版车间当一名技术工人。随着时间推移,儿子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从2003年起,村里开办了“云南省党校经济管理函授大专班”,在适龄村民中普及大专教育,儿子立刻报名学习,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学业。福保村给徐发一家带来的“教育优惠”远不止于此,家里的几个孙辈上小学都享受到了学杂费全免的待遇。“若能考上重点大学,每个人还将有3千元至2万元的奖励呢。”徐发说。
现在,徐发和老伴可谓老有所养,一点都不为将来担心。他们说,村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为两位老人做两次免费体检,平时看病为老人报销50%的医疗费用,住院则可报销6000元,是国家新农合的两倍;两位老人每个月还能从村里领到30个鸡蛋、2公斤猪肉、10公斤大米、两袋荞面的补助;年底村里分红时,两位老人比年轻人能多分得50%。2007年福保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徐发和老伴的收入也跟着直往上蹿。
“住得好、吃得好、学得好、工作得好,福保人如今安居乐业,一心只想着把福保建设得更好!”徐发发自肺腑地感叹道。
建设文明村镇
有了“富裕、和谐”,福保村开始思索建设“秀美、文明”。从1994年起,福保村围绕“花园式福保村”的目标,开始了村镇建设,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全村先后建成风格各异、功能齐备的小康居民楼共650套。在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村镇建设管理中用于绿化、水、电、道路维护等费用达80万元,配有标准绿化带和整齐路灯的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漫步福保村,让人难以分辨这里到底是农村还是城市。
基础设施改善了,福保人又把目光投向教育、文化等方面,村里每年投入教育、文化、体育的资金逾百万元。现在已开办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班,还专门引进了昆明教学质量最好的云南大学附中初中部,合办全日制寄宿学校。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福保人逐渐认识到,福保的传统工业不再是发展的优势和最终出路。近几年,福保村因地制宜、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道路。1997年,“福保文化城”建成,此后几年间,福保人投资共2.2亿元,建成了“室内温泉海洋水上世界”“国际标准攀岩场馆”等娱乐文化设施,将“福保文化城”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会议接待、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企业。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两年间,福保村的工业产值贡献比例从70%下降到16.7%,而包括文化、旅游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贡献值却从27.7%上升到81%。
今年4月,福保人开始进军餐饮业,在全国范围开拓烹饪方法已获得专利的“大滚锅牛肉”。仅一个多月时间,已在省内曲靖和玉溪开了连锁店,并在北京、长沙等地选址准备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