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从何处着力
新华社重庆10月23日电(记者姚润丰、张桂林)在三峡工程建设处于新的转折时期,对口支援工作从援助移民搬迁安置转入移民安稳致富的新阶段之际,经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开始全面实施。如何理解规划纲要的意义?今后五年对口支援工作有哪些着力点?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进行了解读。
为何在三峡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之际国家全面实施《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汪啸风表示,三峡工程一个项目移民百万,其难度和复杂性十分突出。当前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人多地少的基础性矛盾仍然存在;移民劳动力就业尚不充分,移民收入偏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库区产业和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库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需要国家进一步扶持和帮助,更需全国人民进一步关心和支援。
汪啸风说,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移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库区移民的亲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三峡移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保证三峡库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汪啸风介绍,规划纲要在多方面进行了政策突破的探索: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库区移民的支持力度;研究提出健全和完善库区移民社会保障体系方案,以及加大对库区移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投入的渠道和措施;同时,要组织有关中央企业加大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力度。
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影响库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汪啸风说,未来五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以增加移民收入为重点,帮助解决移民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以促进移民充分就业为重点,帮助解决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问题;以促进库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帮助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以优化库区水环境为重点,帮助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
在支援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把库区劳务输出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和重要考核指标。对口支援双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在劳动力培训、输出、接收等方面的规划、指导、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好劳动力培训资金。未来五年,移民妇女骨干参加培训的比例不低于40%;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5000名,做到村村都有致富带头人;培训各类专业人才5000人,交流干部100人。
在支援三峡库区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援建、改造一批学校、卫生室、文化站、农技站和养老院,实现对口支援向基层延伸。未来五年,建设、改造学校100所、乡镇卫生院100所、职业技术学校20所、村级文化活动室200个、乡镇福利院50个。有条件的省市可与库区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让5000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在支援三峡库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库区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口支援的重点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库区移民安置区倾斜,重点解决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路、饮水、用电、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接打电话等困难和问题。在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农村移民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移民乡镇防洪工程”“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工程”“乡乡能上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时向库区倾斜。
在支援三峡库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引导库区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大力发展麻纺、丝绸及服装加工业,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业。引导产业向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布局,通过援建标准厂房、支援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等,扶持库区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各类企业到园区投资。在库区开发天然气资源的中央企业,要优先保证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气。同时,要指导库区金融机构改进服务,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在支援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要继续支持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污水管网建设,并在库区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村沼气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加快实施已修订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支持库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并强化监测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