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深刻革命
——科技体制改革30年历程回顾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邹声文)不久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创办的企业成功并购了拥有八十年历史的意大利CIFA公司,一举改写了世界混凝土机械竞争格局。
从发展举步维艰的行业性科研院所,到资产规模过百亿元、敢与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同台竞技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用30年时间,书写了化蛹为蝶的传奇故事。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只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30年进程的一个缩影。从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到推动科研院所转制,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3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不断改革,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绝大多数科研机构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科研与经济是两张皮,当时这种情况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说起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立新这样介绍。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让科技界迎来了春天,也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3年后,我国提出了“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国进行了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和职称制度的改革探索。
一些科技人员开始走出院所和高校围墙,创办科技企业。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11位科研人员用20万元资金创办了联想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联想公司已经发展成全球知名的大型科技企业。
从1985年开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入全面启动阶段,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调整科学技术系统的组织结构、改革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做出具体部署;1988年,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兴办高新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机构。在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下,科技界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并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为这一阶段的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6年1月,我国就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打造创新主体多元化格局
从科研力量基本集中在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到充分发挥企业、院所、高校和中介机构等多种创新主体的优势——30年来,我国科技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
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3003亿元,其中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8.3%、20.9%和9.9%;从研发人员分布来看,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其他机构的研发人员分别占总量的65.7%、15.4%、16.1%和2.7%。“从经费和人员统计指标来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翟立新说。
科研院所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有1300多家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可喜的是,这些转制院所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中许多院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科技明星企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发研制了我国煤炭行业所用技术的60%,其中煤矿安全技术更占到全行业的80%以上;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TD-SCDMA成为3G国际三大主流标准之一,为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月产1万片的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统计显示,248家中央转制院所在2006年申报专利286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21项,实现总收入742亿元、利润48亿元,均为2000年的3倍以上。
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也取得积极的进展。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256个公益类院所改革方案全部形成,河南、宁夏、河北等地公益类院所改革进展顺利。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布局结构调整,并在用人、分配、考核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中,中介机构是重要的一环。30年间,我国科技中介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飞速发展。
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已近7万家,其中常设技术市场330余个、技术贸易机构3万多家。作为判断科技中介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985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226亿多元,22年时间增长了近百倍。
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原是一家吃了几十年“皇粮”的事业单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它转制为一家大型科技型企业,并发展成为冶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基地。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钢研紧紧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了高炉喷煤、转炉溅渣护炉、高效连铸技术、球团烧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系统集成,并承担了军工冶金新材料方面85%以上的研发试制任务,为我国冶金行业的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我们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大初衷,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让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翟立新说。
30年风雨征程,30年累累硕果。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一家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个个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引领着全行业的发展:
——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支撑着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兴建,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型石化装置、钢铁连铸连轧、亚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多联轴数控机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的研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使相关行业的科技水平获得重大提升;
——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农业重大技术获得突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及创新药物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
“现在,科技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翟立新说,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科技人员,必将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书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