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兴建万里乡村路助推农村市场
新华社兰州11月16日电(记者 王衡)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大农村公路投资的比例,去年农村公路投资占全省交通建设投资总额的36%,今年新建改建的农村公路更是超过1万公里。
甘肃省公路局局长赵彦龙介绍说,新建改建1万公里农村公路,是2008年甘肃省政府为民办好的14件实事之一,计划完成投资39.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截至今年10月底,已经完成建设投资40.08亿元,完成9216.5公里,到年底将超额完成甘肃省政府确定的目标。
“十一五”以来的近三年时间,甘肃省农村公路总里程比“十五”末增加30924公里,增幅达56%,而且等级大幅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125亿元,建成通乡油(水泥)路7311公里,通村油(水泥)路3914公里,通村砂砾路18823公里,89%的乡镇和27.9%的行政村通了油(水泥)路,农村公路成为农民的“贴心路、致富路”。
如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葡萄,兰州的百合、玫瑰,天水、平凉的苹果,陇南的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在农村公路的支持下,与市场的距离缩短,产业化进程加快。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 境外省外引资加快
新华社郑州11月16日电(记者 訾红旗)近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河南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在向工业强省迈进的过程中,河南以科学态度、过硬措施和积极的态度,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境外省外引资增速加快。
近日,记者到河南省遂平县铁西工业园采访时发现,已建成食品加工龙头企业60余家,徐福记、月山啤酒、益康面粉等多家企业入驻。全县3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有近15万人从事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工作,原本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家,在工业园区找到新工作。
遂平县的发展只是河南发展的一个缩影。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户河南,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力。
深圳食品行业协会营销总监刘久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南是食品大省,农副产品非常多,资源也非常丰富。另外,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辐射范围非常大,对食品企业而言,辐射范围大就意味着市场广阔,加上近亿人的消费市场。这些都是吸引深圳企业到河南建厂的原因。以食品行业为例,多个国内外巨头相中河南,加加集团、伊利集团、统一集团、雨润集团等食品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在河南安营扎寨。
产业转移不仅仅发生在食品行业。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开始考虑国内市场,而政府不断刺激消费的举措更令外贸加工型企业瞩目河南市场。
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介绍,消费类企业向内地转移,一方面是因为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便利的交通和庞大的消费群体,人口近亿的河南优势非常突出。“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1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2010年中部高速客运铁路网投入使用后,以郑州为核心的3小时经济圈将覆盖全国经济总量的2/5。
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经济规律,而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河南境外资金和省外资金近两年来双双大幅增长,正是境外产业、沿海产业加速向河南转移的体现。
据河南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8家,下降1.0%,合同利用外资39.79亿美元,增长28.1%,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增长58.0%。
除了吸引外资,更多的投资来自于国内其他省份。今年前三季度,河南引进省外资金项目3048个,下降了2.3%。但是合同引资额达2788.2亿元,增长20.3%,实际到位1431.2亿元,增长34.3%。
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永苏认为,近两年来,河南的大量投资来自浙江、广东的民间商人,来自东南沿海向中部腹地的产业转移。其中,产业转移的数量非常大,产业转移投资资金在民间资本中占了80%。
产业转移正在展开,对于河南而言,应该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五子登科”战略: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并提出“河南开放度有多大,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等观点,不但省内一些企业家经常挂在嘴边,江浙一些老板对此也是津津乐道。
河南努力“用发展赢得尊敬”,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匹黑马。继2005年河南GDP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之后,2006年GDP达到12464亿元,2007年达到15058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已经实现生产总值13902.26亿元,增幅达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