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1月27日电(记者杨跃萍)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四条亚洲著名的大江大河上游的云南西北部地区,各类保护地面积已占该区域国土面积的26%。
记者从云南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上获悉,目前滇西北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等其他保护地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据统计,滇西北地区已建立2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988.3平方公里,占该区域国土面积的12.5%。建有9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104平方公里,占该区域国土面积的13.9%。
滇西北还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3处国际重要湿地,3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森林公园,以及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它们在保护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所承担的生态功能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是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下游293万平方公里流域地区和国家的生态安全。资料表明,每年经滇西北地区进入邻近地区的平均水量为1808亿立方米,这一区域良好生态系统所拥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和调蓄洪水作用,有利于控制江河的洪涝灾害、减轻中下游的河床淤积,延长流域内重大水利工程的寿命,关乎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在保护地面积稳步扩大的同时,滇西北地区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取得长足进展。据统计,滇西北地区近年累计营造长江防护林5.72万公顷,澜沧江防护林2.38万公顷。
云南:在原生态环境中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
新华社昆明11月27日电(记者杨跃萍)云南省将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滇西北新建保护地,以使这一地区更多的重要物种在原生态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
日前,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上表示,要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力争使滇西北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绝大多数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在原生态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
滇西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目前,这里分布有3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约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16.2%;分布有1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31%。珍稀的滇金丝猴、中甸叶须鱼等物种,仅分布于这一地区。
据介绍,保持原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基础。多年来,滇西北地区先后建立了27个自然保护区和一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各类就地保护地面积约占这一区域总面积的26%,在保持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按照国际通行的相关方法分析,滇西北地区物种丰富且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碧罗雪山地区、老君山地区、香格里拉大峡谷和部分高山、亚高山冰蚀湖群地区等,以及部分重要的生物“走廊”和生物迁徙“跳板”地,尚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
据了解,即将出台的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已将“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列入优先领域,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等基础建设,保持这些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同时,这个省还将加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