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张淼淼)30日,北京在温暖的冬日里迎来全年第256个“蓝天”,达标天数已超过全年天数的70%,至此,北京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连续10年改善。
30日中午,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控大厅大屏幕上显示:昨天12点到今天12点的空气质量为良。这意味着,截至30日,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到了256天,占已监测天数的76.4%,比去年同期多25天。
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分析显示,今年达标天的突出特点是达标“含金量”大幅提高:在256个达标天中,一级达到了56天,比去年全年的一级天数还多24天;1至11月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四项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约22%、27.8%、27.7%和16%。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2008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1998年以来北京市持续采取的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长期效应以及今年实施的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
据介绍,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销售符合国Ⅳ标准的车用燃油,机动车总体排放减少了15%到20%;3月1日起,北京开始执行机动车排放国Ⅳ标准,单车排放比国三标准降低了50%,与欧盟现行标准实现了接轨;6月底前,全市的加油站、油罐车和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全部完成,每年可减少3万吨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排放;7月1日起,燃煤设施执行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大型燃煤设施完成了深度治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加上较为有利的气象条件,上半年的空气质量有123天达标,占上半年总天数的67.6%,比去年同期多13天,为近9年来最佳;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7%,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
“还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因素就是奥运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延续作用。”杜少中告诉记者,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全市区域内对“黄标车”限行、机动车分单双号上路行驶的措施使得机动车排放总量减少约60%;主要排污企业减排及重污染工序停产,减少了约30%的排放等减排措施,使奥运期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日平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50%左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均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为北京10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杜少中表示,借助奥运的契机,北京的空气质量总体水平进入了一个新起点,明年再上台阶,压力空前,困难空前,但京城环保工作者持续改善北京空气、水、噪声等环境质量的信心不会动摇。
据了解,奥运会后,北京已经发布了第十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并开始实施其中部分措施,继续推进污染减排。如文保区5万平房煤改电已全部完成,明年将再治理改造约6万户;加快推动“黄标车”的更新淘汰,明年开始对“黄标车”进行区域限行;制定“绿色施工”标准,开展“绿色施工”创建活动;加快污染重能耗高企业的退出,对工业污染进行深度治理等,力求奥运会后北京空气质量不滑坡。
据悉,11月的达标天数为24天,占全月天数的80%,比去年同期多5天,比2000年至2007年同期平均增加8天,达到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