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7日电(记者 邹兰)上世纪七十年代,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曾是“天津制造”的骄傲。如今,第一架将从欧洲大陆之外实现首飞的“空中客车”,正在天津总装――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工业城市天津不仅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更以其全方位的开放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节约发展之路提升综合实力
下面一组数据可以直观感受30年来天津的发展和变化:
1978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GDP)仅有82.65亿元,到2007年,GDP增长到50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4倍。
1978年,天津人均生产总值为1133元,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提高到46122元,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的地区。
1978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4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32元,2007年分别增加到12029元和4118元。城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8.1%、59.8%,下降到2007年的35.3%和38.9%,从温饱阶段步入比较富裕阶段。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管理年说,其实天津发展存在明显的软肋――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有限,原材料和市场基本上两头在外。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天津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科学发展途径,走出独具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提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一批技术水平低、耗能高、效益差的产品和企业被叫停;九十年代,天津加快调整,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入新世纪,追求高水平、低成本成为经济工作着力点,天津不仅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
经过不断调整、发展,2007年,天津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6.1:69.6:24.3,优化为2.2:57.3:40.5,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目前,天津的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功能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282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8%,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三位。
管理年副主任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增加了一倍。2007年,天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02吨标准煤,降幅居全国第二位;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0.31吨标准煤,比1978年下降了93.6%。
滨海新区铸造区域发展战略支点
1984年,天津成为中国沿海地区首批开放城市。同一年,不占良田一亩、不靠政府拨款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开始建设。
谈及当年的发展,管理年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的设立发展,使天津对外经济联系得到空前发展。但对当时处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重要关头的老工业基地天津来说,需要更长远的战略目标、更强劲有力的‘发动机’。1994年,天津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记者了解到,2002年底这一目标提前实现时,天津滨海新区当年实现生产总值862.45亿元,占天津比重达到40.1%。这块包括塘沽等多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在内,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经济新区,极大地提升了天津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也成为天津发展的“制胜一招”。
2006年,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一轮开发开放更是强劲启动。
2007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364.0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6.8%。对天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目前,滨海新区已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国内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引进和启动了丰田汽车、飞思卡尔芯片、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中新生态城等一批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集聚效果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项目;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20多家在这里投资设厂。
滨海新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对外开放门户,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7年,天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10万标准箱。相继在北京、河北、山西、新疆等地区设立了“无水港”,辐射服务功能向腹地进一步延伸。2007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1290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10倍,其中外地经由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占到56.9%。
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铸造了天津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贺京同教授说,天津已经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按照国家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天津正向“北方经济中心”稳步迈进。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信滨海新区将在解决中国经济南高北低、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共进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滨海新区的八个产业功能区已全面开发;按照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包括金融、土地等在内的十项重点工程正在积极推进。
关注民生民计促进社会和谐
董秀玲1995年从河北农村嫁到天津。她丈夫脑出血下岗后,一家人一度只能靠低保金维持生活。近些年,董秀玲家的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多病的丈夫被优先安排到小区看大门,工资之外还有社会保险;2005年,董秀玲有了天津户口;2007年,作为特困对象,她被特批享受天津市城镇“4050”下岗失业人员待遇――不仅进入再就业公司成为正式保洁工,还享受政府每月近400元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补贴。
她说:“做梦也想不到做了40年农村妇女后,我能跟天津市里人一样有户口、有工作、有保险,老了还能领上退休金。这下我什么都不愁了。”
董秀玲一家境遇的改善,得益于天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始终注意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
管理年介绍,天津市在地方生产总值持续以14%的增幅高速增长的同时,每年都要拿出新增财力的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民计,重点解决影响百姓生活的各类难题。
近年来,天津社会保障网络基本建立。截至今年8月末,天津养老、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365.7万人和390.2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分别为228.7万、264.9万和194.7万人。但运行中,天津发现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因为无力缴费等种种原因,无法享受应有的保障。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孔长起说,为了让困难人群既承受得起,又真正享受得到,这些年天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特困家庭的人员和低收入家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给予全额补助,个人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4050”人员、灵活就业的大龄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以稳定就业、减轻负担。
他还透露:明年,天津将实行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
安居才能乐业。这些年天津一直坚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房改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从1999年起步探索建立住房保障制度至今,天津已形成包括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在内的四项保障制度,预计到今年底,天津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将达到12.9万户。2.9万户城市最低收入人群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吴延龙介绍,今后5年间,天津还将投入200亿元,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565万平方米、38万套,相当于全市五年商品住房建设总量的34%。五年间,全市将新增受益家庭45万户,几乎相当于此前5年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