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李斌、孙闻、陈菲)他们始终迎难而上,在大风大浪中成为中流砥柱;
他们始终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中挺立时代潮头;
他们始终心系人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顶梁柱、弄潮儿、贴心人——他们以自己的崇高精神和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在30年改革开放的史册上,树立起这样的光辉形象。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
他们是群众的顶梁柱,知难而进,在大风大浪中砥柱中流
12月的北京,寒气袭人。79岁的姜素椿依然每周都来302医院,参加危重病人的会诊,参加党的各种活动。
302医院是传染病医院。5年前,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这里是人们注目的前沿。虽已退休,但当时已74岁的姜素椿仍然投身这场特殊的战斗,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批输入性非典患者的抢救、北京市第一例非典死者的尸体解剖。被感染SARS病毒后,他第一个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了血清注射试验,为治疗非典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躺在病床上,他还撰写了《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等9篇共5万多字的科普文章,帮助更多的人认识非典。
“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做?”姜素椿淡淡地说,“我回答,职业可以选择,但职责不能选择。作为传染病医生,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传染病,我不上,谁上?”
我不上,谁上——这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话语掷地有声!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是一段几经波折和艰辛的历程。从九八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抗震救灾,从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到今天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危急时刻,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应对,砥柱中流。
洪水中,铸就民族的丰碑!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关键时刻,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成为凝聚人心的“主心骨”、力挽狂澜的“顶梁柱”。
历史不会忘记,九八之夏,从长江、嫩江到松花江,洪水滔滔,南北为患,来势之凶猛,持续时间之长,史所罕见。紧要关头,无数共产党员的身影出现在千里大堤上;在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典苏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晕倒在抢险现场;在安乡,34岁的县环保所副所长李建国,猝死在坚守35个日夜的大堤上……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肆虐,殃及大半个中国。在抗击非典斗争的危急时刻,各级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党员和群众,投入到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中,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定点医院一线护理,共产党员第一批上阵;发热门诊,共产党员第一批接诊;消毒“验留”,共产党员第一批值班。在最先发生疫情的广东,第一个倒下的传染科主任医师、第一个倒下的护士长、第一个倒下的重症监护室主任、第一个倒下的救护车司机,全都是共产党员。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全国有数十名共产党员殉职。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年中的抗震救灾,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击自然灾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从贵州到湖南,从江西到广西……冰封的高速公路上,倒塌的高压线铁塔下,一支支党员先锋队、抢险队、突击队冲锋在前,一名名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在河南新蔡县孙召乡袁庙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春刚刚背起年近古稀的五保户朱三离开,土屋就被雨雪压塌,老人老泪纵横:“我这条老命是共产党给捡回来的!”在贵州省凤冈县,电力公司9名党员突击队员冒风雨,战严寒,一夜步行31公里,抢修故障线路,保障了电网的正常运行。
经过冰雪灾害的考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坚定执着;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品格更加崇高。不少地方,群众把他们比喻为“冰雪中的一团火,黑夜里的一盏灯”。
6月30日11时许,震后的汶川县草坡乡。乡党委和驻地部队官兵一起举行了庆祝共产党成立87周年大会。“这些天的经历让我明白,党组织是战胜各种困难风险的中流砥柱。”村民袁开旭说。
在地震灾区,四川基层党组织共组建“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1.8万个,176.59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8296人。
谭千秋、蒋敏、王洪发、罗凌、牛玉新……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共产党员名字,将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在灾难中进步,在洗礼中升华——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一次次灾难的洗礼中,中国共产党广大基层组织向世人展示了压不垮的战斗堡垒的光辉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各级干部在危难关头率先垂范、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群众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无私无畏,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四川省安县桑枣镇飞龙村党支部书记夏平,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顾不上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亲人,第一时间率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搜救伤员,安抚群众;他迅速组织熬“大锅饭”,组织大家同吃同住……党员群众说:夏书记是我们心目中震不倒的“脊梁”。
“危急关头,老百姓不靠党组织、不靠党员,靠谁?”正是这样的信念,引领夏平在危难关头先抢救群众,在困难时期先照顾群众。也正是这样的信念,引领无数共产党员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坚强的后盾。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挺立潮头,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
对于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来说,现在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帮助中科院将更多的成果推向市场——
不久前,在他的倡导下,联想学院设立“联想之星”项目,专门从中科院优选30项成果负责人作为“联想之星”进行培训,推向市场。
“从最初的20元人民币投资,发展到今天年收入1466亿元人民币,从当初的11个人发展到今天的3万多人,从国内企业走向跨国公司,30年来,我们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刚从国外考察归来的柳传志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应该成为改革开放的推进者。”
这是一位科技企业家的肺腑之言,更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30年来,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无数共产党人挺立潮头,开拓进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首首奋进之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传奇。
吴仁宝、孔祥瑞、许振超……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上,无数共产党员的名字,犹如群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
开拓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吴仁宝,原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困难压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吴仁宝不但敢于实事求是,提出创新思路,而且善于把思路变成发展举措——
1979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根据村里人多地少、工业发达的实际,他提出种田能手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乡镇企业改制浪潮,他提出华西村要“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十五大以后,有关部门提出要“抓大放小”,他认为既要“抓大放小”,也要“抓大扶小”,必要时还要“抓小放大”……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一步一个脚印:1999年,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2000年至2001年,华西村投资8亿元做强纺织、冶金和第三产业;2002年,化纤、炼钢项目启动……如今的华西村,乡村变成了城镇,农民变成了工人,成了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村”。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这些弄潮儿不仅自己走在时代前列,更是引领群众前进。
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许振超,长期在港口一线工作,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先后多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被命名为“振超效率”。
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桥吊队立足岗位,苦练基本功,近70%的职工掌握三种以上绝活,冠军团队成了“绝活团队”,泊位效率连续两年荣获全球码头操作效率第一名。
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航天人不甘人后,顽强拼搏,追赶世界先进……
今年9月底,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30多天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举行庆祝大会。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特地系上了一条红领带,走上讲台,代表科技工作者发言。
此刻,他忘不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飞船发射前签下的那份《党员目标承诺书》。这是庄严的承诺——每天,每一位工作人员一进入工作区,一眼就能看到包括尚志在内的79名共产党员贴在墙上的庄重承诺。
“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尚志说,“在关键时刻亮出党员身份,既是对自己的督促,更是以全体党员集体的力量去感染和团结团队的每一个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高可靠运载及发射技术、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伴飞卫星……在共产党员的带领和感染下,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载人航天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0年来,共产党人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周围的群众作出了表率;30年来,共产党人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开辟新征程,不断开创新未来,展现了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时代风采。
团结是力量,榜样是旗帜。在无数共产党人的形象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截至2007年,共产党员总数达到7400多万名,比30年前增长了1倍多。
据统计,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经过群众评选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科技创新代表、社会道德标兵,等等,共产党员都占总数的80%以上。
“广大党员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列,团结群众,积极进取,确确实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郑科扬说,“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兴旺发达和勃勃生机。”
他们是百姓的贴心人,为民爱民,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真谛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有个习惯,总在兜里装个“高碑店重大事务记录本”。迄今为止,本子上已经记了400多件事情。
有人问支芬,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说是大事呢?“在你看是小事,在群众那里哪一件不是大事啊!”支芬这样回答,“我们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成为村民的贴心人,我作为班长,更应该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
“大事”之一,和72岁老人赵凤鸣有关——老人身患尿毒症,透析的费用每年要花6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家庭并不富裕的儿子支持一部分,还差1万多元。“我们能不能成为老人的一个‘儿子’?”在支芬的带领下,高碑店村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当务之急,还对全村患有绝症病人的家庭统一试行“当一个儿子”的办法。
“能遇上这样的好书记、好干部,我还能多活几年啊。”赵凤鸣老人逢人就说。
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这是一位普通村党总支书记的心里话,也是7000多万共产党人的自觉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大潮汹涌,环境变化,但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始终没有变。
想百姓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共产党人排忧解难,扶危济困,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村党总支书记是这样,教育工委书记是这样,就连普通党员也是这样——
30年来,沈桂芬当过兵,先后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三个街道工作,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0年。2006年底,她调任北京市西城区担任教育工委书记。
“从街道到教育系统,我可能是西城区历史上第一个,压力不能说不大。但是岗位可以变,工作对象可以变,党的宗旨没有变。”仅用一年时间,这位全国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就走遍了100多个学校和直属单位,积极为基层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你看看,她去年年初来我们这时,看到地面坑坑洼洼,绿化也存在问题,就马上和园林局联系,帮了我们一把。”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对一年前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沈书记像知心大姐。我们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和她聊一聊。”
今年62岁的林秀贞是河北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1971年入党,从1976年开始义务赡养6位老人,还资助了19个孩子上大学。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赚点钱买管子,改善村里的自来水管道,明年春天让更多的百姓喝上水。”12月初的一天,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新华社记者,在省、市、县的支持下,现在这件事已经有了眉目。
世界有真情,人间有大爱。中国共产党人最博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深切的爱也是爱人民,最真挚的爱还是爱人民。
在冰天雪地的吉林,共产党员陈淳就像一团火,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作为市委副秘书长和企改办常务副主任,是对人民群众的那份爱,使他在10年前“不由自主地”管起了信访工作。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真心,改正错误要有决心——面对吉林市上千个改制企业,他接待上访群众数百批次,不仅帮助许多人解决了实际困难,更帮助许多企业找到了脱困出路。群众先后送他两块匾、7面锦旗表示感谢。“这是由于我多年来自觉摆正公仆关系,切实把党的宗旨贯通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才在实践中得到群众的肯定。”陈淳说。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共产党员刘让贤犹如一缕阳光,给山区孩子带来了希望——
孩子生日到了,他送去温暖;孩子脚冻伤了,他熬花椒水给他们擦洗;孩子头发长了,他给理发……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什巴小学校长刘让贤从天津来到这里,一干就是30多年,教书育人,使一个过去连一个会计都找不出来的穷山村,出了数十名大学生、中专生,数百名中学生,家家户户都有了识字的人。
在繁华的大上海,共产党员朱国萍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社区群众——
身为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小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国萍要求居委会干部做“三五”牌干部:五必访,对乔迁新居、生病住院、下岗待业、婚丧嫁娶、家庭纠纷的居民必访;五必问,对70岁以上老人、再就业人员、共建单位领导、社区统战和优抚对象必问;五必记,对群众的思想情绪、困难家庭、解难措施、邻里互助、居民建议必记。帮助困难家庭,打扫环境卫生,修路种树,建设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在她的带领下,小区建设得井井有条,人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开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孔繁森、徐虎、吴天祥、王顺友、张云泉……这是一串无法计数的名字。30年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生命,诠释着“共产党员”4个字的真谛。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就能始终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说。
流水无言,青山作证。30年来,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在天地间谱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时代壮歌,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