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艰辛探索,30年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1978年,国门初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默菲率团访华,提出可以和中方建立一个合资经营企业。默菲在介绍什么是合资经营企业时,打了个比方:“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对方是大资本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同他们“结婚”?——参与会谈的中方有关负责人觉得默菲的话既新鲜又有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旧观念的束缚,往往会扼杀创造力的萌芽。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30年前这段振聋发聩的讲话,至今让人震撼。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继续解放思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闫建琪说。
1980年12月11日,一个叫章华妹的19岁小姑娘,从温州鼓楼工商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
此后不久,全国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个体户现象”。卖大碗茶的、运煤球的、开小饭馆的、卖服装的、修自行车的、装裱字画的……目前,私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创造了中国GDP增量的约60%。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新时期最深刻的思想解放之一,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当时,这可谓是“‘石破天惊’的做法。”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丰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三大基本命题不断进行新思索、作出新回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分别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30年思想解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收获。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层面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说。
思想大解放,极大地解放了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进而极大地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如同一根神奇的魔棒,点化出一个绚丽斑斓、多元包容、充满生机的新时代——
今天的中国,创造得到尊重,权益受到保护,不同的观点可以交锋。流行与古典,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网络语汇与正统观念,张扬个性与内敛含蓄……不同的思维习惯、利益取舍、行为方式,和谐并存、彼此包容。一幅幅生生不息的和谐画卷,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机。
“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但很重要的变化,无论在大街上、商场里,还是在饭店、宾馆,中国人的笑脸越来越多。”这位曾做过律师的商人如是说。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不屈奋斗。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围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近30年艰辛探索。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年的奋发进取,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经过30年、5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这就是30年改革开放给出的历史结论。


12月16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人们参观“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由中国驻欧盟使团主办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当日在布鲁塞尔举行,吸引了来自比利时、欧盟机构的友好人士以及旅比华侨华人等约400人参观。 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
国际政要和海外媒体对中国改革开放予以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一些国际政要从不同角度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经济正在为人们提供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比以往更好的生活方式。”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详细

10月11日,华灯初上,高楼林立的深圳市中心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速度”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用语。在短暂的28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现代大都市,城区面积也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6700多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此外,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口岸,深圳进出口总额连续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新起点·新挑战·新突破
2008年11月初,一个名为“改革之星——影响中国改革30年30人”的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91岁高龄的袁庚名列其中。改革开放之初,袁庚在深圳一手创办起蛇口工业区,他们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 >>详细
人民日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世界的吸引力之一,就是这30年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这30年,横跨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刚刚过去的20世纪,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挫折,又焕发生机的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纪,又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发生的危机中自我审视,社会主义重新引起世界瞩目的世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