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十一五”两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邮政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重组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正在推进。推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在试点基础上将向全国推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两年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规模迅速增长;境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领域不断拓展,与国内经济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
我国确定五大着力点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进一步推进《纲要》顺利实施,关键是要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他表示,为了推进《纲要》实施,将采取五个方面的举措:
——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后两年,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综合运用减税、扩大中央政府投资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扩大内需,最关键的是要继续增强消费这一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支撑。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着力点,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要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延伸,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企业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生产方式。同时,通过理顺要素价格、调整盈利预期,扭转资源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于集中的态势。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和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技术,继续做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土地、水、草原、森林、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力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任务。后两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相互衔接。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高于规划预期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纲要》实施两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4%,均高于年均增长5%的规划预期。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2007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7年,比2005年提高0.2年,实现了规划目标的40%。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1亿人,实现规划目标的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十一五”重点领域改革发展获稳步推进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从重点领域任务完成情况看,《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三农”工作得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达到10032亿斤,今年又有望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2007年四大粮食作物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3%,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大幅增加,“十一五”前三年预计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年均增长26%以上,总额已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展加快,大型成套设备国际竞争力增强,2007年产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位。能源工业结构有所优化,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发展加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2007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所缩小。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得到强化。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通过建立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制定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标准,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耗降幅呈现逐年加大的良好势头,前两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1.79%和3.66%,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2.88%。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前两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增长18.7%和23.5%,近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56.9%,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有48.3%来自企业。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邮政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电信行业重组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正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高。
——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结构继续改善,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地区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差距明显缩小,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面持续扩大。
我国城镇化率发展高于“十一五”规划预期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表示,我国城镇化率发展高于“十一五”规划《纲要》预期。两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9%,两年累计提高1.9个百分点,快于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的预期。
张平是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作此表示的。
此外,我国服务业与规划预期相比,进展较慢。“十一五”前两年就业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2005年持平,低于五年累计分别提高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
在研发投入方面,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49%,两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66个百分点的规划预期也有一定差距。
张平同时表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东中西部开始出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