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进展良好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大多达到预期进度要求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表示,“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是好的。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22个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了预期进度要求。
张平是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作此表示的。
据介绍,为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有关部门采取了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委托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独立视角开展了第三方评估。
在《纲要》确定的14个预期性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10个指标完成情况达到或超过预期,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中,除城镇化率达到预期外,其余3个指标完成情况低于预期。8个约束性指标中,除森林覆盖率指标因缺乏年度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节能减排2个指标进展相对滞后外,其余5个指标均好于规划要求。
《纲要》实施前两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高于规划预期,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呈现比较平稳和适度回调态势。
《纲要》实施两年半来,我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28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67%;转移农业劳动力2166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规划目标以内。前两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3.1%,总体保持稳定;但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较快,随后连续7个月涨幅回落,物价总水平出现波动性变化。前两年货物贸易顺差分别达到1775亿美元和2618亿美元,国际收支仍不平衡。
我国总人口2007年末为132129万人 处在控制目标内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年均增长5.2‰,控制在年均增长小于8‰的目标以内。
在谈到“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时,张平说,200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1.217亿公顷(18.26亿亩),年均减少0.1%,控制在年均减少不超过0.3%的目标之内。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进展相对滞后,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1.57%和0.99%,2007年两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双下降,分别比2006年下降4.7%和3.2%,两年完成规划目标的32%和22%。
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两年来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完成目标的5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02,达到规划预期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目标;节能降耗目标进展滞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5.38%,完成规划目标的26.9%。
“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面临严峻挑战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刘铮、邹声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时表示,当前《纲要》实施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后两年规划实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纲要》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2007年投资率仍高达42%以上,消费率进一步降至48.8%,外贸依存度高达66%以上。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增速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工业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近两年,工业增速都在13%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2.2%提高到2007年的43%,其中,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9%提高到70.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均未达到预期要求。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带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带来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节能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形势更加严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垄断行业改革总体推进缓慢,竞争性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进展不快,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难以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此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改革也需要进一步加快。
——社会建设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分配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做实个人账户进展缓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有待完善,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事件时有发生。
张平指出,规划实施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是后两年规划实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我国对外依存度已相当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受到影响。
张平说,加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就业、“三农”、节能减排、金融领域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会进一步显现。这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构成了新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