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27日电(记者毛咏)改革开放使新疆农民腰板挺起来了,钱包鼓起来了,农民人均纯收入30年间增加近26倍。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喀什地区人口密、耕地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增收难。当地干部群众创了“三高田”模式,将以往单一的大田平面种植向多元化立体种植转变。疏勒县县委书记郭建民解释,所谓“三高田”就是采取“果树+双膜瓜+架子瓜”、“小麦(或棉花)+架子瓜”或“双膜瓜+架子瓜+蔬菜”的栽培模式,达到“投入高、产出高、收益高”的目的。
农民买买提艾力告诉记者,2006年他家种了6亩“三高田”,收入2万多元,不但还清了银行贷款,还为即将结婚的儿子盖了两间抗震安居房。买买提艾力计划明年要承包别人的土地,扩大种植面积。“有了好政策才能挺直腰板挣钱,舒舒心心过日子。”
进入21世纪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以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大力推广种植红枣之前,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若羌县偏僻、闭塞、贫穷。这些年,若羌县迅速成为新疆的红枣种植大县。截至2007年,全县拥有10万亩枣林,农民人均拥有枣树1000棵,其红枣品质享誉全国,山东、河南等传统红枣种植大省的采购者也前来抢购若羌的“楼兰红枣”。2007年,全县仅红枣销售的人均收入就达4959元,成为新疆大力发展林果业实现农民快速增收的典型之一。
目前,新疆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东疆、北疆三大林果基地,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林果业收入已占到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据新疆农业厅农业处的统计,新疆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正在持续增加,到2010年,新疆林果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
近年来,新疆提出加大南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期生活在闭塞农村的农民从“农门”走向“厂门”。2007年,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6万人次,实现农民劳务收入14.5亿元。
据新疆劳动保障厅提供的数据,到“十一五”后5年,新疆每年稳定转移农村就业30万人,年均150万人次参与劳务创收。
在农民增收的步伐上,新疆正一点点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统计,197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119元,截至2007年已达到3183元,增幅达25.7倍。有了余钱,农民生活水准大幅提高,人均家庭消费的食品、衣着、住房、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比30年前分别增长9.4倍、6.87倍、33.1倍和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