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杨维汉、崔静)从小平房到大楼房、从旧自行车到小轿车、从单调的穿戴到风格各异的服饰、从拿粮票排队到出入各种餐馆……改革开放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刚住进100平方米新房的哈尔滨市平房区居民李天成,聆听着总书记的讲话,与所有中国人一样憧憬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
紧紧依靠人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中国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新活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改革开放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1978年11月,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当时要坐牢的危险,在“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悄然拉开。
小岗村、华西村、木兰村……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这一个个“小地方”,正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的首创活力,将改革的大潮一次次推向新高度。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第一个上市公司……改革开放产生了无数个第一,出现了无数个首创,激发了人民内心深处追求富裕生活的渴望。
“中国人思想真正解放了,中国就真正活跃起来了。”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解放”,是人作为生产力主体和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愈益深广的解放。
正是基于对人的创造性的极大尊重,改革开放才得以顺利和持续地推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并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把改革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最直接的实际体现。1980年,广西宜山合寨村85户农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的村委会组织。1982年修订的宪法中明确了这一基层自治制度,标志着“中国村民自治”的探索上升为国家意志。
无论是小岗村的“一包”首创,还是合寨村的“一选”首创,都进一步催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制度。
3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从而使党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
香港《大公报》评论,“改革开放并不仅仅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多少番、经济总量增大了多少倍,而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看到了人民之所需,了解了人心之所向,也真正做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生活水平连上新台阶,总体达到小康
民惟邦本,本固邦兴。
30年前的生活,在沈阳市新民屯镇农民姚燕华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10个鸡蛋。1979年8月,家里为刚生完孩子的姚燕华准备了20个鸡蛋,她一口气就吃了10个。“那时候顿顿是苞米面、大饼子,一年到头都吃不上鸡蛋。”
“改革开放前是仅能‘维持温饱’,现在是‘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时尚,住的讲宽敞,用的讲高档’。”姚燕华表达着对家庭生活巨大变化的喜悦之情。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
一组数字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人们告别了排队、凭票、缺货……而随着经济大发展,商品极大丰富,局面发生了根本转变。我国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加快了商品升级换代,进而对国内市场的持续繁荣活跃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我国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几十元向千元、万元级消费的升级,并开始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的消费提升。
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从以吃饱穿暖为主,到衣着消费成衣化、时尚化;从“老三件”到不断更新的“新三件”……
“回首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香港商报》评论说,如果“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等指标还略显抽象,那么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惊人变化,更是令人感受真切。
有恒产者有恒心。人们创造了财富,还需要财富得到应有的保障。有鉴于此,国家出台了合同法、物权法等,从法律层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对市场经济基础各类所有权、财产权以及民主权利和各项基本人权的保障、救济制度。
经济发展了,国家实力增强了,就必须注重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国家逐步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国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让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这种分享,又会为未来的中国改革发展提供充沛的、不竭的动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指出。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让人民共享更多的改革成果
在上海打工多年的宁夏姑娘徐银春始终有个心结,在家乡已经参加了新农合的她,不得不考虑在打工地再缴纳一份医疗保险,“总不能为个感冒啥的小病请几天假、坐火车回农村看病。医保卡最好能像身份证一样在全国通用。”
对于已经参加医保的农民工,如何实现医保的跨地区转移,不仅是徐银春的心愿,也是全国亿万农民工的共同期盼。卫生部等部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作出了积极回应:国家将积极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异地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等政策衔接问题。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几天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社会保险法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对草案明确规定“个人跨地区就业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表示肯定。全国人大代表单晓鸣说:“每一位公民在这部法律当中,应当都能够找到在自己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的情况下,怎样依法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听取人民群众对各项改革措施的呼声,并以此判断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让百姓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成为党和政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指针。
今年以来,汶川大地震举世皆惊,国际金融危机历史罕见,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增加。面对艰险,如何化“危”为“机”,应对挑战,勇挑重任?
世界上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但30年改革开放,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经验,有了“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提出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带领人民群众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问政于民”才能集民智、汇民力、聚民心,度过艰难险阻;“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改善民生,才能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才能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