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英雄的极地工作者向祖国和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南极昆仑站诞生了。
昆仑站是南极大陆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也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南极科考站。昆仑站的成功建设,是我国在迈向极地考察强国道路上跨出的坚实一步,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从大陆边缘向内陆腹地的跨越,揭开了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新篇章。在此,谨向南极昆仑站的建设者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位于内陆冰盖核心地带的昆仑站,占据着南极内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在这里钻取的古老深冰芯,将恢复上百万年的地球气候记录,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冰穹A地区的天文站将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站之一,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窗口;最低气温超过零下80摄氏度,将可能刷新地球最冷纪录,为极端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得天独厚的场所。
大科学工程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前瞻决策下,我国极地工作者们依靠自主能力,积极开展冰穹A地区科学研究潜力调查和内陆站选址工作,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周密实施,依靠成熟的软、硬件条件,成功实施了昆仑站建设。昆仑站的成功建设,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日益提升。
“钢铁昆仑”由钢铁意志铸就,昆仑站牢牢打上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烙印。2005年,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成功登顶冰穹A地区,创下人类由地面抵达“不可到达之极”的纪录。今年1月初,南极内陆队携带超过运输极限的500多吨建站科考物资,经过125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第三次成功登顶冰穹A地区。随后,他们忍受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呼吸着含氧量只有平常一半多的空气,仅用20多天就把昆仑站奇迹般矗立在冰雪之巅,充分展现了我国极地工作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昆仑站的建成,使我国的极地考察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们将以“昆仑”为家,探索南极奥秘,揭示地球科学规律,引领南极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潮流,为提升我国南极考察总体水平、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我国极地考察取得长足进展
新华社上海1月29日电(记者 张建松)在南极“冰盖之巅”,我国南极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成功建立,这标志着我国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又跨出了坚实一步,从此形成“一船四站”的科学考察体系。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南极考察以来,先后建立了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等极地考察平台,全面加入了国际极地条约和有关组织,成功进行了25次南极科学考察、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5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完成了18次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形成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全国共同参与的极地研究工作体系。
我国一批又一批极地科学考察队员前赴后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主题,在极地冰川学、生态学、地质学、海洋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南极,我国内陆冰盖考察取得重大突破,揭示出冰盖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取得了开辟亚南极生态学新领域的原创性成果,首先提出并运用含动物信息的沉积层重建极地动物群落历史变迁和环境变化的关系;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南、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
我国在东南极地质学和古环境研究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我国科学家研究揭示了上新世以来及末次冰盛期前后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过程,并发现了格罗夫山大型南极陨石富集区;南大洋海洋学研究还揭示了埃默里冰架前缘海水交换方式,发现了冰架前缘和冰架下存在着较强的底层流;首次提出利用复眼晶椎数目和复眼直径作为大磷虾的生长指标,提出了鉴定大磷虾自然种群负生长的有效方法。
在北极,我国科学家发展了北冰洋海洋学观测新技术,研制了极区水文气象卫星跟踪浮标、水下机器人、海洋潜标、海冰精细观测等新技术,并应用于海洋观测,获取了重要科学数据;北极的气候变化研究则揭示了北冰洋海冰快速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改进了现有的冰-海耦合气候模式。
我国还建立了极地环境监测体系,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船为观测平台,开展了大气、海洋、冰川、地球物理、空间环境等长期观测,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样品的共享平台。
在2007年-2009年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南极PANDA科学考察计划、北冰洋科学考察计划、公众参与和宣传计划、国际合作计划以及数据和信息共享计划,其中 PANDA 计划被列入了IPY国际核心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局还将进一步加强我国极地考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我国极地考察的支撑体系。
外国专家积极评价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一些国家的南极研究领域的专家纷纷表示,昆仑站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在南极研究领域的实力,他们对中国同行的科学探索精神表示钦佩,并愿与中国在南极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负责极地观测的副所长白石和行对新华社记者说,能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南极内陆建成科考站,表明了中国在南极研究领域的实力。昆仑站位于在冰层和大气研究领域称得上要塞的南极大陆东部制高点,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期待着中国同行能够早日获得科考成果。
白石和行说:“自25年前中国开始南极科考以来,日本的南极研究人员不断深化与中国同行的交流。同样是亚洲国家,我们为中国这次的成功感到骄傲,同时,我们希望今后双方继续互相切磋,从而取得更好的科研观测成果。”
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哈特维希·格南特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钦佩中国同行的科学探索精神,因为冰穹A地区自然条件极端恶劣,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和极度寒冷是对前去建站的中国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严峻考验,但他们经受住了考验。
格南特说,南极冰穹A地区拥有4000米厚的冰层,此前从未有人在那里建过科考站,因而当地的科研信息收集非常不够,中国在那里建科考站后,会在冰芯研究等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这些成果将会惠及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南极研究。
俄罗斯圣彼得堡北极和南极研究所副所长瓦列里·卢金曾担任俄罗斯南极科考队领队,多次去过南极地区。他说,中国对南极科考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令人钦佩。在冰穹A区地区建立科考站对于全球气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那里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冰层,通过对此研究有可能绘制出100万年间地球气候变化的图像。
卢金表示,俄罗斯愿意与中国进行全面合作,以共同发展南极科考事业。(钱铮 郑启航 聂云鹏)

胡锦涛致电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祝贺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我国南极考察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南极恶劣环境中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建设中国南极昆仑站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考察队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并遥祝考察队员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点击详细>>>
南极昆仑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预计28日前后建成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包括对主建筑内部的公共区域进行装修、对主建筑进行保温测试和清理建筑垃圾。点击详细>>>
极地考察办副主任:揭秘冰穹之巅的我南极昆仑站
中国为何要在这一地区建设科考站?内陆队队员将在建站期间面临哪些难题?建成后的昆仑站将包括哪些建筑设施?有哪些特殊的人性化考虑?……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为中国南极昆仑站揭秘。点击详细>>>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站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
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即将出征,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会上还正式发布了南极内陆站的站址和站名。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