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祖国深蓝的大海是我永远的梦想,当我指挥着军舰遨游其中——自豪,如同那迎着海风的旗帜,猎猎飘扬。”
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东海舰队某护卫艇艇长徐宏海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与他怀着同样心情的,还有洛阳舰舰长石磊、原某扫雷舰舰长张建明、大连舰代理舰长李烈、南通舰舰长樊明春、某护卫艇艇长寿大松。
年轻舰艇长的光荣与梦想,伴随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足迹,阔步向前。
“洛阳”舰舰长石磊:海上“石敢当”
“石磊”这个名字由“4块石头”组成。人如其名,“洛阳”舰舰长石磊所带舰的军事训练成绩确实比石头还硬。
上级训练考核,石磊驾舰实射4种武器,全部精确命中目标;理论考核,他从容应对13名考官,全优通过考试……
“其实,石头一样的战斗力,也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石磊坦言。
4年前,“洛阳”舰刚刚组建,上级将接舰的重任交给了石磊。由于是首舰,一切训练都在摸索进行。
一次,经过激烈对抗和精细复盘,“火力墙”终于将来袭“导弹”拦截。然而,反应时间却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回放训练视频,石磊发现,尽管更新了部分高科技装备,但一些已熟练掌握口传、手算技巧的官兵,面对先进的数据信息传输系统时当了“逃兵”。
“人才信息化的速度必须赶上系统信息化的速度!”石磊态度坚定。
他与40多个装备生产厂家、院所建立“军地一体化”育才机制,走出了一条“分层培训、交叉换岗、课题引导”的砺兵新路。
1年后,上级组织的实兵对抗演习中,“洛阳”舰比规定的战斗时间快了13秒。
先后执行北方系列、神威系列等重大战备演习任务;2008年率舰出访韩国,参加国际舰队检阅活动,并与韩国海军进行了联合演习……作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人才奖获得者,石磊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将创新的触角伸向更高、更强的全新领域。
——带领官兵集体攻关,搭建起网络训练指挥系统,实现舰艇内部“扁平化”指挥。指挥员通过作战“三人台”可以将全舰各个系统协调起来,使作战反应时间大幅提升。
——以缩短“指挥所—武器平台”链路周期为目标,构建了上联指挥机构、下联系统单元的信息作战网络,实现系统综合集成。
——“雷达侦察与反侦查”“通信应急保障”“声呐波形分析”等8个专业攻关小组,开展信息获取、传输针对性训练。
2008年8月,在与空军某师展开海上立体破袭突击演练中,通信数据链系统突然中断。“洛阳”舰立即切换短波指挥网络,及时传达了作战指令。
“舰长是我们心中的‘石敢当’!”“洛阳”舰官兵这样评价他们的舰长。
原扫雷舰舰长张建明:“海上敢死队”的急先锋
无论是浩瀚海洋,还是港口航道,一枚小小的水雷就是一座暗堡,令各种舰艇望而生畏。当双方相遇、连航空母舰也要向其致敬的扫雷舰,被誉为“海上敢死队”。原扫雷舰舰长张建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曾有机会到后勤舰艇任职的张建明,主动请缨来到了扫雷舰任舰长。 “面对世界各国水雷武器的迅猛发展,中国海军迫切需要创新训法战法和提高训练效益。”张建明说,海军主战装备的作战实验室才刚刚起步,反水雷作战的课题还需要等待。“身为海上工兵,时刻都要保持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5个月里,张建明先后30多次跑了10多家研究所和军工厂,经过反复试验改造,人民海军第一个以“扫雷艇模拟训练系统”为主体的“海战实验室”诞生了。
“这个实验室催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张建明说,他们通过合并、增加、充实和压缩等方法,更新训练课题,突出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新装备的训练和新战法的演练。
2004年4月,张建明以国际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西太平洋地区海军在新加坡举行的反水雷演习,首次走进位于美国“坚韧”号两栖攻击舰的演习指控中心。
“这次演习让我大开眼界,既惊又喜。”张建明说,面对世界最新猎扫雷舰装备,喜的是我们没有落在后头,惊的是武器装备的高速发展正在推动反水雷战迈向一个新高度。
回国后,张建明撰写了《观摩西太平洋海军反水雷演习的几点思考》,对我军反水雷装备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身为先锋员,就要有不断超越自我的雄心和锐气。”张建明说。
护卫艇艇长徐宏海:只拿“金牌”的“守海人”
长江入海口。海上风力7级。
“距你编队以东30海里方向,有渔船不定向漂流,快速出动抢救拖带。”
刚刚执行完成海上巡逻任务、靠泊某海岛的东海舰队某护卫艇编队就接到了上级命令。
“马上实施营救!”编队指挥员、护卫艇艇长徐宏海果断下令。
巨大的海风搅动海平面,艇舷摇摆幅度达30多度。徐宏海指挥编队到达指定海区。几经周折终于发现了这艘因渔网缠绕螺旋桨失去动力的渔船。官兵们撇缆绑靠,转移伤病员、将渔船拖带回港。
“这样的经历,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徐宏海说,从黄浦江至长江口,我们都是风里来、浪里去的“守海人”。
2007年4月,徐宏海受命带领2艘护卫艇担负长江口海域奥运安保任务。
“这是一次国际化、实战化的重大考验,在国内没有战例可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徐宏海给“参战”护卫艇定下了1年多的安保备战期。
走访海事部门、图书馆、远洋公司、渔船、商船和货轮,学习了《国际海洋法》《海战法》等法律法规,开办奥运英语辅导班……在不断修改的150余份各种应急处突方案中,从港岸到近海,从狭水道到岛礁区,官兵们称之为备战奥运安保的“百米跨栏”。
“驻防周边海区的观通站、信号台等10多个单位都是我的‘安保战友’。”徐宏海说,长期的联合训练,已使他们把有利于“目标动向随即获取,敌情变化实时监控”的所有渠道都开通,使海上编队战术阵形调整和兵力部署调配更加科学合理,起到了“定位准、出击快、耗时短”的效果。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举国欢庆中,徐宏海带领编队巡逻在长江口海域。
“奥运赛场可以有银牌铜牌,但奥运安保工作只能拿‘金牌’。”直到奥运会闭幕的最后一刻,徐宏海还带领官兵实施临检。
然而,没有人知道,由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岳母在家中帮他们照看儿子时不慎摔伤。
“我们只能委托战友将岳母和儿子送回江苏老家。”徐宏海说。
“大连”舰代理舰长李烈:海上“李云龙”
作为人民海军第1个在外国现代化军舰上工作过的舰长,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大连”舰代理舰长李烈,因独特的带兵风格而被人认为很像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
“带兵训练不能拘泥于成法。”历任航海长、作训参谋、副舰长、舰长的李烈说,谁也无法预测下一场战争是什么样。立足险局、危局条件下练兵,这是他的训练理念。
“他总是在舰员最疲劳、最懈怠、最想不到的时候,设定一些课题,考验大家应急处置能力。”大连舰的官兵如是说。
“这不是刁难,而是为战时负责。”李烈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在李烈的眼中,只有战斗力这个尺子,只有打赢这个目标。“无论任何时候,拿起这个尺子量一量,对照这个目标比一比,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先后参与完成了“砺剑-2007”“联合07-1”等20多项重大战备、训练、演习任务。
作为海军优秀指挥军官和海军训练标兵,李烈认为,军人职业就是打仗,打仗就要打胜仗。
“射击有个术语叫‘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李烈把训练中的侦察目标方位数据与实际数据核对,将侦察雷达测位精度提高了1倍。“在最近的一次实弹射击中,根据雷达指示,我们舰一个点射就打下了目标。”
2001年,代表中国海军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海军组织的远洋实习的李烈,成为人民海军第1个在外国现代化军舰上工作过的舰长。
“战场瞬息万变,必须从实战出发修改方案。”针对新接收的军舰,李烈带领官兵提出意见1440条,其中1120条被采纳,创造了舰队新型舰艇出厂5个月就全训合格的纪录,刷新了所在支队单舰连续航行、带弹值班舰程航时最长的纪录。
“南通”舰舰长樊明春:携笔从戎的“火车头”
“携笔从戎”,用这个词来形容地方大学参军的东海舰队“南通”号护卫舰舰长樊明春,再合适不过。
酷爱学习的樊明春执著于自身专业理论的不断提高,《战术学概论》《合同作战指挥》《世界兵种知识》《军事学术期刊》《孙子兵法》等数十种军事典籍,都看了很多遍,“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我将带兵训练总结为‘动车效应’。”樊明春说,动车组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自身的动力系统。“一艘战舰要想全面提升战斗力,就要让每个战位都发挥效能。”
为了全面提升舰员的整体素质,樊明春筹集上百册高科技书籍,在舰艇上建起学习室,开通舰艇信息局域网,利用舰艇网络提供训练素材,组织官兵进行网上专业训练。在舰艇厂修期间,他还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电路和计算机智能操作等培训班,还邀请3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研技术人员为艇员授课上百次。
“这种‘以兵为本’、注重个体创新的方式,促进了创新意识强的官兵积极为提高战斗力建设出谋划策。”樊明春说,仅1年,就有6项以创新人才名字命名的成果。
“要想当好舰长,就要人舰合一。”樊明春把专业理论和舰艇装备性能相结合,向工厂师傅、专家请教,“有时,钻了十几年机舱的机电长也被我问住。”
护卫艇艇长寿大松:舰艇“活教材”
“他是舰艇装备的‘活管路’‘活教材’。”每一名艇员都这样评价他们的艇长,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寿大松。
在护卫艇上,寿大松对照说明书,把自己铆在舱室、铆在战位,熟知艇上雷达、枪炮、机电等各种仪器的性能、参数、易发故障。
“优化知识结构当作第一要务。”寿大松说,对舰艇装备的熟悉要建立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立足装备现状,促进战斗力生成”。
“老装备可以有新面貌,小炮艇也能有大作为。”这是寿大松的信条。面对装备老化、专业职手缺乏、骨干断层等与遂行使命任务艰巨之间的矛盾,他带领官兵跳出陈旧的老框框,改变以往的训练模式,向老装备要战斗力。
寿大松按照理论——示范——操练——检查——讲评的“五步训练法”,让官兵在舱室练口令、在战位操部署、在海上练协同。“经过1年多的训练,我们的大多数士官都能胜任2至3个战位。”
自担任艇长以来,寿大松先后带领全艇官兵完成了“蓝鲸十号”演习、连云港地区海上联合搜救演练、靶场警戒、外事换乘以及抢险救灾等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1次。
2006年11月19日凌晨,在长江口海区,一名船员的手被砸成粉碎性骨折,失血过多,如果抢救不及时,将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风大雨急、海况复杂,出航的危险性和难度很大。寿大松指挥护卫艇利用雷达导航,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难航行,终于把伤员安全送抵吴淞港码头,为及时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每当人民有危难的时候,我就更加体会到‘艇长’的使命与责任。”寿大松说,我们所背负的是人民的信任与期待,“我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赢得了官兵的信任”。
但,工作中以“快”闻名的寿大松,却在与家人的幸福生活中常常“迟到”。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和丈夫。”谈及家人,寿大松十分愧疚。他没能看上父亲最后一眼,不能经常守在母亲床前,甚至连婚礼都成了爱人的“独角戏”。
“我知道‘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但更知道肩上责任的重量。”寿大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