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瞬间见证光辉历程
——访人民海军走向远洋的9位亲历者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陈万军、吴登峰)从人民海军潜艇第一次出岛链到特混编队首次在太平洋亮相,从舰艇编队第一次出访到远航南极、环球航行,从核潜艇最大自持力长航试验到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从舰艇编队首次参加多国联合军演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深海大洋中,留下了人民海军建设成长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在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见证人民海军光辉历程的9位亲历者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再现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许志明:亲历人民海军常规潜艇首次突破第一岛链
许志明,海军原某基地副司令员,时任某潜艇支队副支队长,潜艇突破一岛链远航训练指挥员。
“首航太平洋训练的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许志明虽年逾花甲,但潜艇指挥员身上那种敏锐、果敢、縝密的风格一如当年。
33年前,正是他指挥着252潜艇率先穿越一岛链,成功深入太平洋腹地。从此,人民海军吹响了远涉大洋的号角。
“1976年,上级要求我们尽快提出一个远航训练计划。”许志明回忆说,“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们不能再在岛链内转来转去了。”
1976年底,许志明率领252潜艇向太平洋潜航。摆在他和艇员面前的,是前所未遇的难关和挑战:航程远、区域大、海区新……
经过几天的隐蔽航行后,252潜艇接近岛链。潜艇突破岛链,最好选择那些威胁小、航道宽、纵深浅、暗礁少、流速稳定的通道。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海况资料,只能靠指挥员进行现场决断。
“潜艇突破岛链的关键在于准确选择突破口。”在综合分析了各种资料后,许志明果断下达突破岛链命令。
就在突破岛链即将成功时,险情发生了。252潜艇的空气压缩机发生故障,虽经抢修排除了,但突破岛链的最佳时机却被耽误了。
是继续突破还是等到夜间突破?海图上显示,出口就在252潜艇前方10海里处,成功似乎触手可及。
许志明决定,1小时后实施突破。1海里,2海里,3海里……航程仪上终于跳跃出一组人们盼望已久的数据:252潜艇突破岛链,进入西太平洋。
这一刻,虽然252潜艇向前驶进了一小步,但是人民海军的历史却往前跨越了一大步。突破岛链、拥抱大洋,几代海军官兵的梦想终于成真。
20天、30天……252潜艇连续在深海大洋完成了数十昼夜的训练后,顺利返航。他们的创举,为后继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张序三:亲历人民海军特混编队首次在太平洋亮相
张序三,军事科学院原政委,时任海军副参谋长,首航太平洋特混编队参谋长。
1980年4月底,海军18艘舰船组成的大型特混舰艇编队,驶出领海、穿过岛链,首次亮相太平洋。
张序三回忆说:“我们的任务是完成远程运载火箭末区弹着点测量、打捞数据舱和护航警戒任务。”
这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水面舰艇编队首次走入大洋,舰艇编队出发后不久就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在航行途中,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代远洋综合补给船和自行研制的横向补给装置,成功为驱逐舰进行了58次横向补给。
远洋补给的成功,标志着人民海军已经具备了远洋能力。
1980年5月18日,一艘艘舰船在试验海区布开阵势,等待着发射试验的开始。就在离发射不到1小时,新西兰“莫诺韦”号船高速向我试验区驶来。
“当时我们考虑到‘莫诺韦’号船曾提出上我方舰艇做客的要求,便向他们发出了‘欢迎你船长到我舰做客’的邀请。”张序三说,“‘莫诺韦’号船二副登上108驱逐舰,受到了热情接待,直到我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他才返回。返回时,他向我方赠送了国徽和水兵帽,我们也向他回赠送了贝雕、啤酒等。”
我国运载火箭准点而至,数据舱在海面上溅起冲天水柱。这时两架外国飞机一高一低盘旋接近火箭数据舱溅落点,高的不足600米,低的不足300米,我舰艇编队的官兵可以清晰看见飞机的引擎。
能否抢在外国飞机前打捞起数据舱,成为此次保障试验任务成败的关键。我海军舰载机迅速起飞,各种机动快艇甚至橡皮艇,一齐向弹着点驶去。在飞抵数据舱溅落点上空后,舰载机放下软梯,潜水员沿悬梯接近海面后纵身跳入大洋,仅用5分20秒就把数据舱完整无损地打捞上来。
试验成功后,新西兰的“莫诺韦”号船立即发信号给108舰:“祝贺你们火箭发射成功!”
中国海军第一次亮相,就引起了国外同行的赞誉。张序三说:“更让我们激动的是,南太平洋上终于留下了中国海军的航迹。从此,我们的舰船一步步驶向五大洲三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