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陈键兴 王攀 来建强)
台商投资大陆现已进入深耕阶段,在大陆经商、就学、工作、定居的台胞更有百万之众。新华社近期组织记者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福建等台商、台胞聚集区采访,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台资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各地协助台商脱困的作为,以及台胞在大陆的生活状态,将自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大陆台资企业现正面临一系列亟须破解的课题:如何适应大陆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环境的新变化?如何因应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销衰退?如何把握两岸关系迅速升温带来的全新机遇?等等。
新华社记者近期走访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省的数十家台资企业、各地台资企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各地台资企业正积极应变,加快转型升级,开辟投资“蓝海”,调整战略布局,积极参与两岸产业对接与合作,掀起一股以升级、优化为主题的投资新浪潮。
转型升级:从“代工制造”到“品牌创造”
广州市台协会长程丰原的公司长期从事窗帘生产与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下半年起订单严重下滑。形势逼人,程丰原已着手跨入LED照明和风力发电等投资领域,其中拥有世界专利技术的风力发电项目已完成评估,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他说:“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台资企业而言,转型升级是既定的方向。”
转投资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台商在转型升级中的选择之一。广东中山大学副教授魏志江说,大多数台商还会选择制造业,但将进一步聚焦于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型产业。
目前,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正在筹建“台企联鞋业B2B创新园区”。台企联副会长于曰江介绍说:“园区的思路是促成台资制鞋企业‘抱团升级’,改变简单的生产基地模式,打造集设计、制造、展示、采购于一体的世界级鞋产业中心。”
“转型升级是必要之举,再不做,将来后悔都来不及。”这位多年投身制鞋这一传统产业的“台商老兵”说。在他看来,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
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和经营形态的“双提升”,以“品牌创造”取代“代工制造”,是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主要方式。
从事传统家电业的深圳台资企业艾美特电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掀起全球空前裁员潮,但这家企业却逆势发出急聘一线员工的通告,因为去年其大陆市场销量增幅高达40%。
艾美特的成功要诀之一,正是强化精致设计和技术创新。艾美特的研发团队会聚了来自两岸、香港以及日、法、英等地近500名工业设计精英和相关技术人才,每年自行开发新产品超过200款,拥有数百项技术专利。
艾美特电器副董事长蔡正富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嫁接新的科技元素,再是进一步丰富产品线。”他表示,危机即机遇,眼下正是艾美特实现市场扩张和品牌发展的最佳契机。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张玉冰博士说,加快转型升级是从事制造业的台商继续壮大的必由之路。台商将由单纯的加工生产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和服务等环节延伸,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创造更高附加值。
跨入“蓝海”:现代服务业成台商投资新宠
去年,台湾永丰余集团在江苏昆山投资设立永丰余仓储(昆山)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2750万美元。此前,该集团在昆山的投资主要是纸用品和生物农业项目。
在昆山,台资进军服务业正成为一股新潮流。目前台商在昆山设立的服务业企业超过400家,投资总额逾24亿美元,经营范围不仅涉及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仓储物流等现代生产服务业更是台商投资亮点。
多年研究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的张玉冰说,长期以来,台湾对大陆投资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投资远低于台湾对外投资服务业的平均水平。现在,台资开始跨入这片“蓝海”,包括金融、物流、医疗保险、人才培训、文化创意、环境设计、顾问咨询等。
近期,台资进军大陆金融服务业步伐明显加快。国泰人寿已在福建设立分公司,台湾人寿与厦门建发集团合资成立的君龙人寿保险公司开始营业,富邦银行成功参股厦门商业银行,统一证券在厦门设立了办事机构,富邦金控与福建投资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彭锦鹏指出,金融、保险业者如何开拓大陆市场是攸关台湾竞争力的课题,过去几年虽有少数业者进入大陆,但随着两会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台湾相关业者将迎来在大陆的快速发展期。
优化布局:台资“西移”“北扩”蔚然成风
这两年,广西南宁台协会长周世进特别忙碌。许多原在东部沿海投资的台商朋友纷纷前来广西考察,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安排、接待他们。
“台商‘西移’,优化产业布局是一个趋势。他们对广西很有兴趣。”1993年就到南宁投资的周世进说。
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不振,而大陆一揽子刺激计划使得内需市场分外火热。台资企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抢得更多市场份额,做内需、到内陆蔚然成风。
2008年,艾美特的大陆市场销售总额高达8亿元人民币。蔡正富说:“如果昨天没做内陆市场,那么今天一定要做;如果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后悔。”
广州市台协常务副会长林显章早几年就开始思考如何在大陆进行更合理的产业布局。现在,他基本选定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的去处。此外,在他的布局里,北京将作为针对内需市场的连锁业务总部,广州将转型为订单中心,并增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
这位投资大陆超过20年的台商说,台资“西移”“北扩”不只是因为内陆地区具有成本优势,也是基于开拓内需市场的需要。
台商新一波梯度转移的一大特色,就是采取“抱团”方式,即基于产业群聚效应的需要,以链条式组合进行合理迁徙。
近年来,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台协多次组织台商,根据不同产业形态的特点考察转移地点。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省纷纷出台鼓励台资合理转移的政策措施,而中西部地区也在积极承接台资。这些措施不是单纯的“腾笼换鸟”或“筑巢引凤”,而是规划将原有的生产基地变身为总部基地,与新辟的生产据点有机组合,从而使台资企业在大陆形成更合理、更具规模的产业布局。
光晟玩具(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庄世良说,过去一些台资企业北上发展失败,原因就是单个企业迁移后因为缺乏产业链支持,往往还要运回珠三角进行配套,成本大增。现在“抱团”转移,大大增强了成功的概率。
两岸对接:产业合作成为台商投资新形态
“大陆制造大飞机,我们期待参与其中。”昆山捷安特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涂季冰说。
这家公司现在年产铝合金原料4万吨,供给捷安特的不到15%,内外销量都稳定可观。眼下,涂季冰把目光投向大陆大飞机项目,“盯”上了造大飞机需要的主要材料铝合金厚板。
积极参与两岸产业对接、强化两岸产业合作,正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新形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指出,两岸产业合作的提升,既是世界产业链分工的客观趋势,也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两岸业界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更加“务实”。2月底,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在重庆召开,达成多项具体共识,两岸业界期待以共定技术标准产生“撬动全球产业链”的能量;3月下旬,两岸太阳能光电产业重量级厂商在台北共商产业发展趋势与制定产业标准等,寻求合作商机;4月中旬,两岸汽车产业界又在台北对话,就车载通讯产业合作达成共识……
两岸产业对接、深化合作的前景,为业界和学界共同看好。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全指出,两岸未来可共同研发,如在生物科技领域;可共同开发,如在石油开采、原材料生产领域;可合资在文化创意产业、连锁加盟业进行合作;可建立共同标准进军国际市场等。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虽然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未见底,部分企业还面临经营上的困难,但放眼庞大的大陆市场和两岸合作商机,放眼两岸全面“三通”和经济往来正常化的光明前景,放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向前的脚步,大陆台资在求新、求变之中,聆听着第二个春天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资农业企业——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工人为盛开的兰花修枝(3月20日摄)。大陆首家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自项目启动和批准设立以来,台湾农业企业抱团进驻该园区。记者日前从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获悉,目前已有68家台资农业企业和3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进驻。新华社记者 来建强 摄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会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详细>>>
两岸热盼签署金融合作协议:携手同心 共御风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台湾康和证券公司业务人员吴明宪说,这首诗就是他当下心情的最佳写照。
“金融监理备忘录(MOU)签署后,两岸金融开放,华一有望拿到大陆人民币个人业务,所有的机会都来了。”上海华一银行行长谢泓源说,大陆的市场相当诱人,未来一段时间,拓展大陆客户份额对华一来说相当重要。
成立于1997年的华一银行,是大陆第一家由海峡两岸共同创办的合资银行,也是两岸金融合作未取得突破时期的一个“特别产物”。详细>>>
沪台交流呈持续发展态势 台资项目累计达6963项
2007年,沪台交流呈持续发展态势,双向交流有2490个项目,比前一年增长3.7%。全年台商在上海投资项目新增565个,合同台资22.4亿美元,占上海合同外资总量的15.1%。这是23日晚上在上海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台商新春音乐会上透出的信息。详细>>>